《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25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第 15 节 109-115页2025年2月 17 日 15、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1917年11月,李大钊受聘于北京大学。1918年1月接替章士钊任图书部主任。章士钊是北大老图书馆馆长,说:“守常充图书馆主任,而后为教授,还有一段可笑之回忆。盖守常虽学问优长,其时实至而声不至。北大同僚皆擅有欧美大学之镀金品质,独守常无有。浅薄者流,致不免以樊哙视守常。” 10月,他主持北大图书馆从马神庙校区到沙滩校区红楼新址搬迁。搬迁中,为减少师生利用图书不便,安排上午搬迁,下午及晚上旧馆照常开放。为加强图书借阅管理,他在1918年和1920年先后两次主持图书馆借书规则的修订。为为节约经费,他发图书主任告白:“本馆拟将阅过之月报汇存备考。本校各办公室如有阅过之报,幸勿掷弃,每旬日或半月送交本馆一次,至为感祷。”对于借阅图书逾限多日不肯缴还者,他严令告诫,限期缴还,以重公益。 北大教授中,留学日本的不吃香,留学欧美的吃香。李大钊刚进北大,别人不把他当回事。1920年7月,北大评议会特别会议通过“图书馆添用助教,图书馆主任改为教授”。他以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直至1923年连续4年当选,他的威望是通过努力逐步获得的。 从1917年到1922年底,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干了5年多。作为管理图书馆的教授,有些兼课而已,怎么会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了呢?是从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起步的。 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1899年2月,上海《万国公报》第121期《大同学》第一章首次提到马克思名。目前所知是马克思名首次传入中国的记录。梁啓超1902年《新民丛报》第18号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介绍英国进化论颉德,提到“麥喀士(即马克思)之社会主义”。1904年撰写《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称马克思的思想为德国最有势力的思潮,为“近年世界之特产物”。 作为德国犹太人,卡尔•马克思的名字尽管零零星星地在中国被有关书刊上提起过,但并不会引起李大钊的关注。他之所以关注到马克思主义,缘于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 地球上两个疆域最辽阔国家,在同一个欧亚大陆板块上。中国与俄国是邻国,尽管两国在历史上疙疙瘩瘩的不甚友好,但辛亥革命后,列宁对近邻中国的革命感奋,指出“中国不是早就被称为长期停滞的国家的典型吗?但是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 辛亥革命6年后,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前半年的二月革命已推翻沙皇制度。但随即掌权的临时政府继续尼古拉二世未尽之事,依旧投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布尔什维克抓住把柄,组织起工人赤卫队涌进冬宫,解散了合乎法律程序的临时政府。 中国知识界向来崇敬老祖宗留下的老学问,对外国学问不太当回事,听说俄国十月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奉行德国人卡尔•马克思创建的学说。当初马克思主义并不能给中国先进分子醒脑,中国的先知先觉者也无心了解这种主义究竟是乍回事,之所以对俄国感兴趣,感奋的只是前后两次革命的过程。 两次革命是乍回事?1917年俄国人革了两次命。头一次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第二次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推翻代管政权的临时政府。一前一后过程让中国人回味无穷。中国也需两次革命。辛亥革命推翻大清王朝,接续的局面是大清旧臣旧将掌权,国家局面没有本质改观,需要再革一次命。所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更大程度上是指这种两次革命的模式。 辛亥革命没有最终解决问题,劳苦人民仍当牛做马,只有以劳工发动的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劳工阶层不会主动抱团儿,需要政党把劳工阶层组织起来,这个政党是共产党,也只能是共产党。 俄国共产党的前身为1898年3月成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自1912年起,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改名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在俄语中是多数派的意思。 李大钊反应快,1918年2月就在北大、女高师、师大讲授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课程。7月发表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文《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底和12月初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元旦发表社论,名为《新纪元》。这4篇文献揭开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 《庶民的胜利》一文指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这一胜利“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是20世纪革命的先声。”“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凯歌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广州,杨匏安从日本回国,1919年19月至12月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社会主义:-称科学社会主义》,称《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圣典”。该报接连19次刊登他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份作了较全面的简要阐述。这是中国人所写的又一篇比较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可以说,杨匏安和李大钊一样,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先驱。 李璜是四川成都人,早年就读于成都洋务局英法文官学堂,由川至沪,入上海震旦学院,为少年中国学会骨干成员。他说,1918年11月的一次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的联餐席上,李大钊称道俄国共产革命,认为比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有意义得多,俄共主张照顾到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因而中国革命最好去学俄国共产党。 李大钊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一种说法是,李大钊在留学期间受到京都帝国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影响。这种说法不确切。李大钊从1914年初到1916年初在早稻田大学,而河上肇在1913年冬至1915年春在欧洲留学,回国后也不在早稻田任教。那时河上肇没有讲解马克思主义学说,按他自己的话说,在1918年的著述中“连一点马克思经济学的影子也看不到”。既然如此,很难说李大钊因河上肇的影响而接受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早先是改良主义者,受十月革命影响,而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6卷第5期马克思主义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公开承认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指出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力,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都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所阐明,指出三部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如一条金线,把三 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此文的发表,标志着李大钊从此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河北昌黎县有一座五峰山,半山腰平台有座昌黎祠,是明初为纪念唐朝文学家韩愈所建。同治年间,韩愈后裔韩晓山修葺殿堂,西耳房接待游人留居,窗明几净,古朴典雅。李大钊多次光临此地。1919年7月,他在昌黎祠避暑,在那儿写就《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半部分,当年11月刊登在《新青年》第6卷第6期上。 那时中国兴起“主义热”,张口主义,闭口主义,最让胡适看不顺眼的是安福系首领、众议院议长王揖唐这类货色也在大谈社会主义。胡适忧于这种现象,在1919年7月的《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他后来承认,发表这篇文章是让人不要被马克思、列宁“牵着鼻子走”。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25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第 15 节 109-115页2025年2月 17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