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23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第 14 节 102-105页2025年 1月22 日 14、和两位民国要人的交往 李大钊与陈独秀早期活动有很大不同。在多数时间里,陈独秀在文人圈里打拼,说来说去是文事。李大钊的早期活动牵扯到不少“政事儿”。他与两位民初的大人物有密切关系,适为巧合的是,这两位大人物都曾出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 北洋法政学校捐资者之一孙洪伊,天津北仓人,祖辈经营粮油致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他家住房、粮油作坊被毁。他说服父亲变卖部分土地,与妹婿办电报学校,创办普育女学、河东中学。1906年代表地方乡绅向袁世凯进言,要求推行地方自治。1907年,天津举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地方选举,他被推举为议事会议员。 1907年夏,李大钊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孙洪伊为该校出资人之一,是校董。李大钊的学识受到孙洪伊赏识。李大钊说:“那时中国北部政治运动的中心首推天津。天津以北洋法政学校为中心”,“同学多数属于立宪派,少数属于革命派。”李大钊不仅思想上受立宪派影响,而且参加孙洪伊等组织的请愿活动。 1910年11月4日,摄政王载沣决定1913年提前开设议院。江浙立宪派领袖张謇发电祝贺,孙洪伊反对,坚持“翌年即开国会”,并与温世霖发动北方请愿活动。温世霖系天津人。清末秀才,天津水师学堂肄业,在津各省学生组织通国学界同志会被推为会长。 12月5日,在孙洪伊、温世霖号召下,北洋法政学校推举李大钊、白坚武等为代表,“讲解请愿意义及目的,慷慨激昂,同学均受莫大感动”。但军警包围学校,对学生“严加管束”,将温世霖发配新疆,国会请愿活动以立宪派失败而告终。 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孙洪伊遭通缉,逃上海。这事令李大钊感触颇深,1913年11月发表《文豪》一文,慨叹:“嗟呼,世之衰也,怨气郁结,人怀厌世之悲观。文人如此,当以全副心血,倾注墨池,启发众生之天良,觉醒众生之忏悔,昭示人心以来复之机,方能救人救世。” 汤化龙是湖北蕲水人,光绪进士。晚清批政绪断、国事日非,对豪民武断乡曲深有感触,立志革涤恶政。1906年留学日本,就读法政大学,毕业回国任湖北谘议局筹办处参事。辛亥革命中,新军占领武汉三镇,当兵的舞枪弄棒,不会组织政府,进士出身的汤化龙通电敦促各省响应革命,拟定《都督府组织条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委以法制局副总裁。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长,支持袁世凯独裁,与梁启超合组进步党,对抗国民党。1914年任教育总长。 汤化龙任议长时看中《天民报》主笔和《法言报》编辑李大钊,资助李大钊赴日求学。李大钊1914年2月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住丸山学寮,面积约40坪,2块榻榻米面积。逢周日聚会。日本人清水回忆,唱赞美歌时,李大钊弹管风琴伴奏:“看着这位日后的共产主义者大物,在周日学校里弹奏赞美歌,那真是有趣的光景。然而过去的信主之人,却转向成了社会主义者。” 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接触日本社会活动家,如安部矶雄、浮田和民、幸德秋水、创办《新社会》杂志的利彦等。李大钊组织了神州学会,并和国内孙洪伊联系。1915年1月1日,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删掉部分条款。消息透露出,李大钊撰写《警告全国父老书》,编印《国耻纪念录》,发表《国民之薪胆》等文章,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反抗。 汤化龙膝下有两个未成年孩子,汤佩松和汤佩琳,打算赴日本求学。汤化龙思忖委托给忠厚可信的人关照孩子生活和学习,选择了李大钊。汤佩松后为植物生理学家,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他回忆当时情景说:父亲对母亲言:想把佩松托付与李大钊,“请他代为管教。说起来,李大钊还算是我的学生呢。我在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任教,李大钊就在那里上学。他非常勤奋,文章写得极好;若把孩子交给他,那是一定可以放心的。” 与汤化龙非比寻常的私交公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大钊的思想言论和政治立场。章士钊曾言:“据吾所知,守常初从汤济武(化龙)孙伯兰(洪伊),谈政臭味,与进步党相近。”二人都重视国家统一与稳定,表现为支持袁世凯,排斥国民党。李大钊也认为,为“震伏群魔,收拾残局”,“惟此枭雄是赖”。 1914年4月,汤化龙主导《中华》杂志创刊,丁士峄为总编辑,李大钊等为撰稿人。李大钊发表《政治对抗力之养成》,警告袁世凯“自节其无极之势力,容纳于政治正轨内”。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23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第 14 节 102-105页2025年 1月22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