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21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第 13 节 93-100页2025年 1月 14 日 13、从永平府中学堂到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河北卢龙县是永平府治所在地,城外有首阳山。商代孤竹国君在这一带,武王灭商,孤竹国君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长久以来,伯夷和叔齐被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县城里有夷齐故里和夷齐井等古迹。铁路未修通前,北京至山海关大道从这里经过。光绪以来,随着附近煤矿的开掘以及铁路的开发,这个县成为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的地方。 早先,卢龙县最像样学校是敬胜书院,建于1747年(乾隆十二年)。忽忽悠悠走完一个半世纪。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光绪帝颁发《直隶中学堂暂行章程》,随即通令各州府将书院改为学堂。10月,敬胜书院改为永平府中学堂,是永平府所属七州县(滦州、卢龙、昌黎、迁安、抚宁、临榆、乐亭)招生最早的中学校,学制5年。初期配校监督一人,堂长一人,庶务主任一人,教习若干人,还有堂役。所授课程分为中西两学。中学四科位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西学有英文、算学、地学、外国史、格致学、外国浅近政治学和体操。 永平府中学堂兴办的头两三年,科举制度尚未废止,仍以学堂为造就举子之途,虽然引入少量西学课程,而教授内容依旧以中学为重。学堂严格聘用教师,中文教员多为举人,亦有贡生;西文教员多为大学堂毕业生。学堂也曾延聘社会贤达任教。 永平府中学堂坐落在卢龙县牌楼街。建校伊始,就有很大的优惠条件,校舍有三所,分作讲堂、监督室、教习室、账房、伙房和学生宿舍。经费开支从府署随用随领,实报实销,监督和教习等人员的薪金以及学生的书籍纸笔、伙食、操衣等项均系官费。 永平府位于乐亭县北面偏西,两地相距约60公里。李大钊入学那年,依照清廷颁布的《中学堂章程》,直隶总督袁世凯通令各中学堂所需经费,皆由各县房契税项下拨充,使得永平府中学堂的经费来源较以前充足,也使得学员缴纳的学杂费比以前略减。 李大钊学习之余,和同学们走出校堂,登上古永平府西城墙门楼,城下有千年码头、防洪西堤、古漕运河道;引颈远眺滦河与青龙河汇合处,搜寻当年飞将军李广箭射猛虎的虎头石。平日里,他挑灯夜读,连上厕所也要带本书翻几页,很快在学生中崭露头角。 废除科举阻断了读书人通过科考进入仕途道路,学子从读书做官迷梦中惊醒。李大钊与比他高两届的蒋卫平成为朋友。此人“少有大志,慕班超、马志尼之为人,顾念时艰,慨然以天民先觉为己任”。 不久,蒋卫平转到保定陆军速成中学,毕业后遍游东北、内蒙,誉为“关外大侠”,调查帝俄边界时被俄人逮捕杀害。李大钊闻讯,写下《哭蒋卫平》诗三首。与蒋卫平的接触,他开始认识国家的危局,朦胧的反清复汉意识和最初的反专制意识大抵产生于此时。 从这时起,李大钊开始考虑国家发展趋势,传统经典中“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的意识有了现实的着眼点。他的性格、年龄和所受的教育,使得他很难像蒋卫平那样投考军事学堂,而对知识的兴趣和传统格物穷理、修齐治平的立世模式,他倾向于选择“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的道路。 癸卯学制是废除科举后第一个颁布施行的新式学制,规定学堂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制年限较长。 按照癸卯学制的规定,李大钊应在永平府立中学堂修业5年。卢龙虽然不落后,但是比起天津和北京还差一截。李大钊在这儿读了两年,“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1907年夏,他乘暑假之便,赴天津投考新学校。 当时天津有北洋军医学堂、长芦银行专修所和北洋法政学堂三个学校在招生。李大钊对学医不感兴趣,想入法政,那里可以满足他“深研政理”需要。但为把握起见,他同时也报考了银行专修所。结果两考皆中。他如愿以偿,进入法政学堂。 1927年,李大钊被捕后在《狱中自述》中追溯了报考北洋法政学堂时的考虑:“其时有三种学校正在招考:一系北洋军医学校,一系长芦银行专修所,一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军医非我所喜,银行亦违我素愿,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法政。是校为袁世凯所创设,收录全国人士,规模颇大。钊在该校肆业,习法政诸学及英日语言。随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思潮,亦日益腾高。” 中日甲午战争首战朝鲜,袁世凯是大清在朝鲜的第一把手,认为日本比大清强在法政建设。实行立宪需法政人才。他设考验处、课吏馆、幕僚学堂、吏胥学堂,培训在职与后补官、幕、佐乃至佐杂人员。他派人赴日本考察学习,设立宪政研究会,天津为试点办自治局、议事会,设自治研究所,吸收阅历较多、德高望重的士绅入所听讲。这是后来北洋法政学堂设简易速成科职班与绅班之由来。 为试办法政学堂,袁世凯在保定办直隶法政学堂,吸取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安徽乃至东三省学子入校。该学堂定预科半年、正科一年半的两年修业期限,很难达到造就法政通才的教育目的。他不得不另起炉灶,参考派赴日本考察的阎凤阁、梁志宸等人意见,仿照日本法政学堂定制,在天津另行筹办法政学堂。 北洋法政学堂是袁世凯任内最后兴办的学校,但是国内创办最早的法政专门学校,清廷为试行创设法政学堂,曾于1906年7月起由学部颁布奏定的《北洋法政学堂章程》,通咨各省照办。 北洋法政学堂位于新开河西岸,袁世凯委任黎渊为学堂首任监督。学堂不大,占地不过六七亩,校舍为中西合璧式样的建筑,用豆青条石奠基,砖木结构,墙面是伊奥克尼古典式,校门用拱券式,房檐部有栏杆式女儿墙。这是当时学校建筑的通行形式。 北洋法政学堂于1907年8月招生,最初设专门科,仿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律学校规制,学制6年。本科分法律、政治两系,另设职、绅两班,职班为司法科,绅班为行政科,学制一年半。 北洋法政学堂入学考试时必考科目为国文、经义、史论各一篇,并要求考生还要经过日、英、德、法各国语言的考试及数学笔算考试。当时中国对近代新学了解不多,外语和数学要求相对较低,没有学过外语和数学的学生,这两项成了选考科目。预科三年学习结束后,经过考试,将发给毕业证书,如继续深造,则可进入正科学习。 1907年夏,李大钊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赵纫兰千方百计筹措学杂费用。据李大钊《狱中自述》:“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1909年11月,赵轫兰生下大儿子李葆华。时隔两年,1911年11月,赵纫兰生下女儿李星华。儿女成双,赵纫兰奋力支撑家庭之舟,等待李大钊走出校门那一天的到来。 作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李大钊1923年参加母校18周年校庆纪念会演讲中说:“那时中国北部政治运动,首推天津,天津以北洋法政学校为中心,所以我校在政治运动史上很是重要。” 对新式学堂学子,清廷不像对八股出身的那样放心。1907年慈禧太后命学部严申学堂禁令定章,“不准学生干预国家政治及联名聚众立会演说等事,否则教员、管理员、督抚、提学使一并惩处。” 北洋法政学校有位史地教员白亚雨,常对学生慷慨激昂说国事。武昌首义,南方响应,清廷眼皮底下的直隶无动静。白亚雨去滦县,说服滦州知州附和革命。他发动的起义被镇压,任“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长仅三天被逮捕。临刑前,行刑者照例令其跪地受戮。他称:“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行刑者先砍断双腿,再斩头颅。 白亚雨慷慨赴死给李大钊很大影响。1917年《旅行日记》写道:“过雷庄猛忆此为辛亥滦州革命军失败之地,白雅雨先生,王金铭、施从云二队官及其他诸烈士,均于此地就义焉。余推窗北望,但见邱山起伏,晓雾迷朦。山田叠翠,状若缀锦,更无何等遗迹之可凭吊者,他日崇德纪功,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15年后在炮局监狱,他从容走向绞架,与年轻时的导师何其相似!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21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第 13 节 93-100页2025年 1月 14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