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首页==   = =关于中科= =   = =新闻中心= =   = =行业动态= =   ==中科业务==   = =中科文化= =   = =中科艺术品= =   = =联系我们= =  
国家新闻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20连载  
发布时间 2025-01-06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20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12
88-932025  1   6  

 

12、既学中土老学问,也看西方理论

河北乐亭县地处唐山市东南,毗邻曹妃甸,海岸线长125公里,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县。18891029日,李大钊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如今大黑坨村已没有农村的模样,李大钊故居孤零零的,前后左右没有其他民房,前面是一条宽的不像话的马路。

李大钊故居是一座三进院落,房屋全部用青砖砌就,仅此就令游人诧异,早先河北农村普遍是土坯房,青砖房屋必是富贵人家。从房间陈设看,不像普通农家。李大钊生于穷苦农家还是殷实家庭?讲解员说,建国初期,大黑坨村没有评定阶级成分,说不清楚李大钊家到底算什么成分,但是不低于富农。

李大钊父亲叫李任荣,算读书人,读书人通常要博取功名,他却没功名。童子试是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他连童子试都没参加,功力却不可小觑。李大钊故居前院有一碾磨盘和一方《华严寺前置香火地基碑》,碑文是李如珍手书,字体隽秀、规整,笔画均匀、劲挺。为祖上坟茔担当“书丹”,需得到全族长辈的认可。通过碑文功力,可感受到清末北方农村教育的扎实程度。

李任荣身体状况很糟糕,未满22周岁即辞世,时为18894月,而李大钊生于半年后。后来他在《我的自传》中写道:“当我刚刚两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去世了。这种说法表明老人并没有给他说过身世,他对自己的过去了解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是遗腹子。

李任荣妻周氏,18913月辞世。那时李大钊一周岁零三个月。李大钊《狱中自述》:“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的祖父教养成人。”垂老的祖父”名李如珍。从《华严寺前置香火地基碑》署名可知,官衔“从九品”。清代官序的最低品级。清代即便最不起眼的官阶也有学历要求。举人为官从七品起步。李如珍既是“从九品”,只能是秀才。按常理,秀才不可能由政府任命为官员。因此所以他的“从九品当是捐的。

乐亭县是从华北去东北的必经之地,清初已降,不少人为谋生去东北,从小本生意做起,经商致富。人们效而仿之,去东北经商者日益增多,沈阳、长春、哈尔滨成了乐亭人发迹之地。乐亭人在关东获利后,在本乡购置田产,有更多人办私塾、建学堂。

李如珍一生辛苦劳碌,年轻时去东北经商,有了积蓄后,在世风影响下,花钱买了“从九品”顶戴花翎;购置了墓地,立起《大黑坨李氏族谱》;再就是修建住宅,不仅二门内采用“鸳鸯宅”格局,还在大门外置有登仕佐郎官身份的拴马石桩。

李如珍进入中年后,没有子嗣,过继二弟次子李任荣,从小精心培育,视为己出。李任荣和妻子相继病逝。李如珍独自赡养李大钊。李大钊乳名“憨头”,稍大,李如珍教“憨头”《锦字笺》。《锦字笺》被称为康熙年间的小型百科全书,所幸的是,李大钊学过的这本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一件珍贵革命文物。

如今游人到李大钊故居,解说员指着那个最大的房间说:“这是李大钊和祖父生活的地方。”这间屋子虽然也是一间半间炕,但是家具相对考究一些,有一把像模像样的太师椅。

李如珍的老伴,也就是李大钊的奶奶,对李大钊并不怎么样,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文中说的挺直白:这位祖母“为人憨傻,心地也狭窄,除了她的亲闺女老捡姑以外,心里什么人也没有;对她的过继孙子,她连眼皮也没有撩过一下”。

故乡的风土民风对李大钊影响之深,怎么估计都不过分。而他所处时代是乐亭风俗民风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型期,他一方面受燕赵传统文化影响,也被注入近代文化因素,他兼容并蓄,啥书都看。

李大钊自幼深受儒学文化影响,四五岁读《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6岁起,到黄瓜口村私塾读书。塾师为之起名耆年,后改名大钊,字守常。

旧时教育的衡量标准,举人数目是硬指标。一般情况下,府州驻扎地教育相对发达。顺天府府治所在地大兴县,举人897人(顺天府辖27县,中举3093人);天津府府治所在地天津县,举人835人(天津府所辖8县,共中举人1686人),保定府府治所在地清苑县,举人313人(保定府所辖19县,共中举人1510人);广平府府治所在地永年县,举人170人(广平府所辖10县,共中举人515人)。

据《乐亭县志》:“从金代置县到清末,全县出进士55人,举人167人,其中文武状元各1人,探花、榜眼各1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丰润县、滦州地处交通要道,与外界交往频繁;明清两代,乐亭县进士及第,俊采星驰,人才蔚起。

1987年第2期《文物天地》中刊载胡景春的《新发现的李大钊9岁墨迹》,文中称:书法家林恒非收藏有李大钊1898年书录的《重译富国策》墨迹,68页,13万余字,是李大钊抄录《富国策》序言以及卷一和卷二的部分内容。

《富国策》为英国经济学家亨利·福塞特作,原名《政治经济学教本》,1863年出版。中译本时名定《富国策》。后有陈炽重译《富国策》,定名《重译富国策》。李大钊幼年抄写《重译富国策》,表明他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也产生了寻求国家富强的愿望。

1899年,10岁李大钊娶16岁赵纫兰。即便那时兴早婚,他的婚姻也实在太早。追究原因,李如珍投奔在黑龙江海城开油坊的赵良佐和儿子赵文隆,后和赵文隆回大黑坨。老伴儿痴呆需帮手。就这样,赵文隆把女儿赵轫兰嫁给了李如珍的孙子李大钊。李大钊是李如珍拉扯大的,与赵纫兰绍成婚这年,转到赵纫兰姥家所在的小黑坨张家专馆,拜与李、赵两家的世交,昌黎县增广生赵辉斗为师。

此时李如珍年愈七旬,崔氏病魔缠身,瘫痪在床。赵纫兰的到来,给这个老的老小的小的家庭带来活力。赵轫兰不识字,裹小脚,比夫君年长6岁,婚后的日子里像个大姐姐。这两口子的生活不是古人推崇的那种相敬如宾,而是相互信赖,相濡以沫。

李大钊第一次参加童子试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夏。他和应试伙伴们坐马车,途经昌黎碣石山,奔向永平府。考场上,他文思如泉涌,很快答完卷,不小心在卷上滴了几个墨点。笔试后是面试,他对答如流。而主考认为他的试卷被墨污染,没录取。爷爷拿得起放得下,安慰孙子说:“那有什么不痛快,再念,再考!”

童试是考取生员资格考试。通过院试(童试)可称生员。生员是官方的叫法,民间俗称秀才。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李大钊能去卢龙县城参加考试,表明他通过县试了。参加童子试的考生范围宽泛,既可是16岁以下“幼童”,也可是70岁以上的“寿童”。

李大钊回家后,李如珍托人,把他介绍到井侯庄的宋森荫子弟学馆,拜黄宝琳为师。黄宝琳年轻时进过国子监,在乐亭县挺有名,据说没门路的考生还高攀不上这位先生。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夏,李大钊再度参加童子试。这时他16岁,踩在“幼童”门槛上。童子试三阶段,他都通过,苦读三载,兑现了对宋家学馆和名塾师黄宝琳的回报。按说既然通过童子试,他不折不扣是秀才了。这件本来明白无误的事,那时却颇为蹊跷,因为他正好踩在另一个门槛上,那就是慈禧太后的“罢科举”。

这次考试,李大钊《狱中自述》中第一稿写“甫经府试”;第二稿写“府试中”;第三稿写成“试未竞”。为何三种答案?恰在1905516日,慈禧太后批准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立即停止科举考试以推广新学堂的奏折,科举制度被废除,因此李大钊既“甫经府试”,又没有结果,只能是“试未竞”。

清廷发布诏令:自1906年始,所有乡试和会试,以及各省岁科试一律停止;童试中的成绩佼佼者,召为中学堂学员。李大钊在府试中取得成绩,被录取为永平府中学堂学员。尽管没有秀才名头,家里人还像他考中生员一样,庆贺了一番。

李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堂后,爷爷李如珍走完了人生里程。对赵纫兰来说,家里撑天蔽地的大树倒下了,重担落到她的肩上。中共两大创始人陈独秀与李大钊,二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大相径庭,陈独秀有些胡来,是个反面典型,而李大钊堪称楷模。

 

四、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20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12

88-932025  1   6  

[ 点击数:38]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中科投资版权所有   电话: 01064920113    京ICP备2024062504号-1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