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19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第 11 节 85-88页 12月 30 日 11、去广东担任教育委员长 陈炯明生于1878年,广东海丰人,黄花岗役任敢死队队长,曾经组织暗杀团,策划刺杀水师提督李准、广东将军凤山。辛亥革命后为广东都督。1917年击败福建督军李厚基,占领闽西南20多县,要在农村禁绝私塾,设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梁冰弦、刘石心带着印刷器材到漳州,创办《闽星报》和《闽星》半周刊,陈炯明写了充满激情的发刊词。 1919年冬,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提议:“中国可以有两万人去日本留学,为什么不可以有两万人去法国留学?”陈炯明闻风而动,从军事支出拨款10万两以资助,占当时总募捐额四分之一,给赴法留学生每人每年固定的4800法郎资助。 陈炯明在闽南干得挺欢,拆城修路,筑堤治河,禁烟禁赌,有意将闽南搞成社会主义“试验区”。那段日子,漳州被称“闽南俄罗斯”。1920年4月,俄国人波达波夫专程到漳州考察。在斯脱洛米斯基推动下,梁冰弦在广州相应搞起华南“社会主义者同盟”。梁冰弦接待俄国人波达波夫后,向陈炯明建议增设闽南护法区教育局,请陈独秀承担这一职务,随之向陈独秀发出邀请。 陈炯明特地致电北京政府,要求“切实保护陈君(独秀)赴沪,以便借重筹议”。陈独秀对陈炯明的热心肠并不买账,拒绝赴穗。后来张国焘的看法是,“陈独秀先生似没有特别重视陈炯明”。 1920年10月,驻闽南粤军回师广东,陈炯明当真觉得自己是个革命家,《广东群报》创刊宣称,广州是“中国南部文化运动的总枢纽,是绍介世界劳动消息的总机关,是广州资本制度下奋斗的一个孤独子,是广东十年来恶浊沉霾空气里面的一线曙光”。 陈炯明返穗后任广东省长、军政府陆军部长。12月底,陈独秀这尊佛终于被搬动来穗。这是二陈近距离接触,相互关系最密切的阶段。1921年元旦《广东群报》出版增刊,增刊头条位置是陈独秀的文章《欢迎新军人》,引人注目的是配以列宁的大幅照片。 陈独秀说:“我希望我广东的新军人随着新年思想一新,实行新军人的两大信条,宣传新军人的两大信条,好做全中华民国的新军人的模范。我心中对于广东充满了我的希望,我更希望广东军人能为中国军界开一新纪元。”陈独秀说的“新军人”指什么?他将段祺瑞所部、奉军、辫子军、唐继尧及陆荣廷部归于“私有军队”,属“旧军人”。他说的“新军人”是对回粤不久的粤军而言。由此观之,该文是初到广州的陈独秀的亮相之作。 他在《群报》发表《敬告广州青年》,饶有兴致地讨论起广东人的人品,“富于保守性的康有为是广东人,富于革命性的孙中山也是广东人,富于物质主义商买性质的梁士贻是广东人,富于理想主义的刘师复也是广东人,在社会阶级上说起来坏到无所不至的,恐怕就是有产的绅士,好到无以复加的,一定就是无产的劳动者及学生。因此别人对于广东两种极端不同的批评,我以为都是事实。” 在广州,陈独秀成为教育委员长,但提出三个条件:“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以广东全省收入的十分之一拨作教育经费,以及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的学说作统一趋势。”陈炯明一一答应。1921年,广东教育经费预算为153万余元,实际支付111万余元,陈炯明决定裁兵,“每年可省军饷500万元,即以溢额拨为教育经费。” 陈独秀发表教育改造计划,充满理想色彩:未成年教育即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分期普及;成年教育要办好劳动补习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剧场;专门教育以工业教育为主,着重创办大学工科,设立工业学校。对广州高第街素波巷的宣讲员养成所,投入经费30万元,相当于10所省立中学或3所专科学校一年经费,反映了教育改革应为社会改革服务理念。他在省立一中(广雅中学)首创男女同校。筹办广东大学(中山大学),是他在教育委员长任内作的决定。 5月中旬,钦廉善后处主任推荐某人担任廉州中学校长,省署看到文件后,没过脑子,大笔一挥,转教育委员会照办。性情刚直的陈独秀认为是行政干涉教育独立,违背当初与陈省长“约聘三事”,饬文书科主任马文车驳省署办理之非,拮问激烈。政务厅长邀马文车一同向陈独秀作出解释,他愤而提出辞职,加上这时增埗工艺校长撤换不尽如愿,陈独秀拂袖而去,直奔车站,要离开广东。这场风波以马文车赴车站拦截,汪精卫出面挽留才得以平息。 8月中旬,陈独秀再次提出辞职。陈炯明批示:“该委员长真固有为,夙深倚重,所请辞职,应无庸议。”同时致函陈独秀:“仍须以教育为重,当风独立,我做我事,不萌退志为要。至于一切障碍,我当能为委员会扫除之。”尽管陈炯明表态不错,但陈独秀这时要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陈炯明未能留住,教育委员会职员于9月9日开会饯行。陈独秀在陈炯明团队中的工作,至此结束。 广州商业旺地北京路附近有条昌兴街。鲜为人知的是,陈独秀在这里留下《新青年》的一笔。1921年4月,《新青年》因被上海法国巡捕房查封而迁到广州,就驻扎在这里。当时这里是三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下是专门销售进步书刊的书店,二三楼为新青年社。 《新青年》社迁到广州当日,第8卷第6期出版。中共成立后,《新青年》继续出版,1921年停顿,1922年7月出版9卷6期。结束第9卷后休刊。1923年6月,《新青年》改季刊,仍在广州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直到1926年最后停刊。 广州市第10中学的一栋两层红砖旧楼门楣上挂着木牌,提示广州广东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诞生。那时陈独秀住泰康路劻龙桥,给住处起雅号“看云楼”。有必要说说,由于陈独秀一直在广州,在“看云楼”里外忙碌着,因此中共一大召开时,他未能参加。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19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第 11 节85-88页 12月 3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