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14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第8节 60-65页 11月 28 日 8、蔡元培“造假”,《新青年》进入北大 蔡元培生于1868年,浙江绍兴人。沿着成才的标准路径起步:21岁中举,第一次会试中贡士,后补殿试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甲午战争后返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1901年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1904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光复会,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改校名后没太大变化,像个衙门,继承老学堂传统,民主思想受到压抑,封建沉疴未去,表现为校政腐败,制度乱,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不少师生品行不检。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总统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同日,蔡元培去前门西河沿大街,这里是清末民初金融街,曾有银钱业公会正乙祠、仁昌金店、汇泉银号、乾云生银号等。交通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原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悉数在此。 蔡元培与陈独秀是老交情。陈独秀晚年回忆:“我初次和蔡元培共事,是在清朝光绪末年。那时杨笃生、何海樵、章行严等在上海发起一个学习炸药以图暗杀的组织。行严写信招我,我由安徽一到上海,便加入了这个组织。住上海月余,天天从杨笃生、钟宪试验炸药。这时孑民先生也常常来试验室练习、聚谈。” 西河沿有个中西旅馆,蔡元培走访住店的陈独秀。汪孟邹和陈独秀同住在旅馆,他的日记中说:“12月26日,早9时,蔡孑民先生来访仲甫,道貌温言,令人起敬。”从这天起,“蔡元培差不多天天要来看仲甫,有时来得很早,我们还没有起来。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陈独秀被蔡元培的诚意感动,决定举家迁往北京,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7年初,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校长。到校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行礼,他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鞠了个躬。 1月11日,蔡元培致函教育部,北大校史认定这份文件是蔡元培正式致教育部请派文科学长。函中称:“文科学长夏锡祺既系因事不克来校,应即准予辞职,所遗文科学长一职,即希贵校遴选相当人员,开具履历送部,以凭核派等因到校,本校亟应遴选相当人员,呈请派充以重职务,查有前安徽高等学校校长陈独秀品学兼优,堪胜斯任,兹特开县该员履历函送钧部。恳祈詧核施行为荷。附履历一份: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公函1月11日发出。两天后范源廉签发教育部令第3号:“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公文几天走完。但蔡元培函中所附陈独秀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却是假学历、假任职。陈独秀并没进过日本大学学习,在安徽公学担任国文教师,至于在安徽高等学堂,也只担任教务长。 关于这点,陈独秀对岳相如(岳飞第二十五代世孙,老同盟会会员)说:“蔡元培约我到北大,帮助他整顿学校。我对蔡元培约定,我从来没有在大学教过书,又没有什么学位头衔,能否胜任,不得而知。我试干三个月,如胜任即继续干下去,如不胜任即回沪。” 文科学长不是一般职务,相当人文科学院院长。蔡元培为何给陈独秀编假学历?通常解释是他们过去同属暗杀团,那种关系比铁哥们儿还铁!蔡元培认为陈独秀胆识过人,能胜任北大学长。这种说法未必准确。蔡元培之所以“造假”,是由于他知道陈独秀的学问底子。陈独秀手中既没有日本大学文凭,也没有中国大学文凭,但学问绝对够得上北大教授的资格。 从1910年起,陈独秀就在《国粹学报》上连续发表《说文引申义考》;1913年完稿、1925年出版的《字义类例》,也是其力作。后于1928年写成《中国拼音文字草案》,1937年又发表《实庵字说》、《荀子韵表及考释》,并于1940年完成《小学识字教本》。 《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晚年倾主要精力、历经数载、最见功力的绝笔之作,也是他一生最重要学术著作。从字面易误解儿童识字课本,其实是语言学专著,中国谓“小学”是研究文字的学问。该著作解释三千多个常用汉字的形音义及孳乳衍生的规律,突破《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注束缚,除征引古代文献,还大量引用近代出土甲骨文、金文、古玺、货币、陶瓦等古文字材料,并联系现代方言口语,以探求文字之本义,及词汇中的同源关系,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由于种种原因,陈独秀写成《小学识字教本》后一直没能正式出版,1971年,该著作以《文字新诠》为名在台湾出版,梁实秋作序,对全书作了如下评价:此稿对中国文字有独到之研究,有很多新的诠释,发前人之所未发,这本书,实在写的好! 陈独秀年轻时热衷诗,于杭州萧寺时不遗一字地背诵杜诗全集。他诗作甚丰,诗书不分家,少年时就对篆、隶、楷、行、草无一不习。今所见先生翰墨以书札、诗稿为多,多为率性而作的狂放草书,铜板铁琶,大江东去。中共早期《向导》周报报名,是他所题,外秀内刚。先生挥毫,常碑与帖结合,极善小篆,精于古隶,小篆笔姿圆润,自然间而不失规矩;古隶浑厚相质,如汉之瓦当屈铁成字;草草逸逸,奇趣横生,风帜独标,骨雅神秀,时隐章笔意,时现大篆骨格,但又绝非任意妄为,体现着浓郁的文人气息。 陈独秀的音韵学和文字学造诣深,新华字典编纂者魏建功钦佩有加。蔡元培聘他为北大文科学长,守旧派说:“陈先生只会写几篇策论式时文,并无真才实学,到北大任教尚嫌不够,更不要说出长文科。”蔡元培反驳说:“仲甫先生精通训诂音韵,过去连太炎先生也把他视为畏友,怎么能说没有真才实学。” 蔡元培认为教育目的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的批判性。他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提倡学术民主,不论什么学派,只要言之成理,应允许存在;不同主张的教员,无分新旧,应允许自由讲学,让学生鉴别和选择。 在这种办学方针指引下,北大既聘西服革履胡适,也聘长辫辜鸿铭教英国文学,帮助袁世凯称帝的刘师培登上教坛。许多学者名流到北大,鲁迅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梁漱溟考北大未录取,在《东方杂志》发表佛教哲学文章,蔡元培破格请来讲印度哲学。北大教师表现出年轻,富于学术活力特点。据1918年统计,217个教员中,90个教授,教授平均年龄30来岁,胡适、刘半农等被聘为教授时仅二十六七岁。 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移至北京,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参与编辑,先实行轮流编辑。1919年10月5日,《新青年》同仁在胡适家中开会,决定从7卷1号起,改为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新青年》为综合性刊物,过去不重视文学作品,即便刊登诗歌,也是文言的。1918年初出版的第4卷第1期《新青年》,刊登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写的新诗。5月第4卷第5期全部改为白话,成为第一个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潮的刊物。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连载14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第8节 60-65页 11月 2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