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前秘书长约翰·斯坎伦——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全人类至关重要” (挚友·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彭训文 2024年11月06日08: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近日在哥伦比亚第三大城市卡利举行。大会在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对濒危物种保护力度以及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专家,约翰·斯坎伦十分关注此次会议。他曾担任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秘书长,现任大象保护倡议基金会首席执行官、终结野生生物犯罪全球倡议主席,曾获得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与绿色发展、减污、降碳、脱贫等协同推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数据显示,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国际社会达成《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多个全球公约,中国积极参与相关重大协议缔约、履约。“中国对于各种公约实施和落地方面,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极大地鼓舞着其他国家。”斯坎伦说。 1975年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一项旨在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国际贸易公约。1981年,中国正式成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63个缔约国。数十年来,中国为全面履行该公约作出了不懈努力。 近年来,中国修订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编制印发了一系列保护规划、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中国持续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实。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了中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斯坎伦对此十分赞赏:“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这说明,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创造一个清洁健康的环境并促进经济繁荣。这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中国无疑将发挥关键作用。” (责编:刘叶婷、崔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