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寻》连载(51万字)之三十 2022年 7月 20 日 第 77 — 78 页 第1章 南陈北李:南方陈独秀和北方李大钊 (续) 15、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1917年11月,李大钊受聘于北京大学。1918年1月接替章士钊任图书部主任。10月,他主持北大图书馆从马神庙校区到沙滩校区红楼新址的搬迁。搬迁中,为减少师生利用图书的不便,安排上午搬迁,下午及晚上旧馆照常开放。为加强图书借阅管理,他在1918年和1920年先后两次主持图书馆借书规则的修订。他还首订《寄存图书简章》。为加强图书报刊资源的流通与共享,也为节约经费,他曾发图书主任告白:“本馆拟将阅过之月报汇存备考。本校各办公室如有阅过之报,幸勿掷弃,每旬日或半月送交本馆一次,至为感祷。”对于借阅图书逾限多日不肯缴还者,他严令告诫,限期缴还,以重公益;并警示:“自明年开学日起,不缴者一律停止借书权。” 李大钊认为:古代图书馆不过是藏书处,管理员不让书籍损失,就算尽责。现在的图书馆是研究室,管理员不仅只保存书籍,还要使各种书籍发生很大的效用,所以含有教育的性质。1920年7月,北大评议会特别会议全体通过“图书馆添用助教,图书馆主任改为教授”。此后,李大钊便以北大教授身份兼任图书馆主任。1922年12月,他辞去图书部主任之职,改任校长室秘书。 章士钊是北大的老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接的是他的班。他说:“守常充图书馆主任,而后为教授,还有一段可笑之回忆。盖守常虽学问优长,其时实至而声不至。北大同僚皆擅有欧美大学之镀金品质,独守常无有。浅薄者流,致不免以樊哙视守常。”这段文字很有意思。李大钊是留日的,而在北大教授中,留日的不吃香,留学欧美的吃香。李大钊刚进北大时,别人并不把他当回事,经过短短两年,他在1920年7月受聘为教授,10月当选为校评议会评议员,直至1923年连续4年当选,他的威望是通过努力逐步获得的。 从1917年到1922年底,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干了5年多。作为长期管理图书馆的教授,有些兼课而已,他怎么会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了呢?是从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起步的。 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第121期发表的《大同学》第一章中首次提到马克思的名字。据目前所知,这是马克思一名首次传入中国的记录。梁啓超在1902年《新民丛报》第18号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介绍英国进化论颉德的思想,提到“麥喀士(按:即马克思)之社会主义”。1904年,他撰写《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称马克思的思想为德国最有势力的思潮,为“近年世界之特产物”。 作为德国犹太人,卡尔•马克思的名字尽管零零星星地在中国被有关书刊上提起过,但这些并不会引起李大钊的关注。他之所以关注到马克思主义,缘于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 地球上,两个疆域最辽阔的国家挤在同一个欧亚大陆板块上,中国与俄国是邻国,尽管两国在历史上疙疙瘩瘩的,但是,都关注着对方。辛亥革命后,列宁对近邻中国的革命感奋,指出“中国不是早就被称为长期停滞的国家的典型吗?但是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 辛亥革命6年后,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其实,在十月革命之前半年多二月革命中,已经推翻了沙皇制度。但是,随即掌权的临时政府做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未尽之事,即是继续投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布尔什维克抓住把柄。十月革命中,不到两千人的工人赤卫队涌进冬宫,解散了合乎法律程序的临时政府。 中国知识界向来崇敬华夏老祖宗留下的老学问,对外国的学问从来就不认真,听说俄国十月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奉行一个叫卡尔•马克思的德国犹太人创建的学说。其实,当初马克思主义并不能给中国先进分子醒脑,中国的先知先觉者也无心了解这种主义究竟是怎么回事,之所以对俄国感兴趣,感奋的只是前后两次革命的过程。 两次革命?这是怎么回事?事实是:1917年俄国人革了两次命。头一次是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第二次革命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推翻了代管政权的临时政府。这一前一后的革命过程让中国人回味无穷。中国也需要两次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而接续的局面并不是人民需要的,大清的旧臣旧将接着掌权,国家局面没有本质改观,需要再革一次命。所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更大程度上,是指这种两次革命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