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首页==   = =关于中科= =   = =新闻中心= =   = =行业动态= =   ==中科业务==   = =中科文化= =   = =中科艺术品= =   = =联系我们= =  
国家新闻

 
  《百年追寻》连载(51万字)之二十三  
发布时间 2023-05-11


 《百年追寻》连载(51万字)之二十三

2022 5  11   59 62

1         南陈北李:南方陈独秀和北方李大钊

(续)

 

广州高第街素波巷的宣讲员养成所是特殊公立学校,政府投入经费30万元,相当于10所省立中学或3所专科学校一年的经费,反映了教育改革应为社会改革服务理念。他在省立一中(广雅中学)首创男女同校。难得的是创办大学,指出“刷新教育,必先搜罗人才,大学所在即人才所在,故须先行建设大学”。筹办广东大学(后来的中山大学),就是他在教育委员长任内作的决定。

5月中旬,钦廉善后处的主任推荐某人担任廉州中学校长,省署看到文件后,或是没过脑子,大笔一挥,转教育委员会照办。性情刚直的陈独秀认为是行政干涉教育独立,违背当初与陈省长的“约聘三事”,饬文书科主任马文车驳省署办理之非,拮问激烈。政务厅长邀马文车一同向陈独秀作出解释,他愤而提出辞职,加上这时增埗工艺校长撤换不尽如愿,陈独秀拂袖而去,直奔车站,要离开广东。这场风波以马文车赴车站拦截,汪精卫出面挽留才得以平息。

8月中旬,陈独秀再次提出辞职。陈炯明批示:“该委员长真固有为,夙深倚重,所请辞职,应无庸议。”同时致函陈独秀:“仍须以教育为重,当风独立,我做我事,不萌退志为要。至于一切障碍,我当能为委员会扫除之。”尽管陈炯明表态不错,但陈独秀这时要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陈炯明未能留住,教育委员会职员于99日开会饯行。陈独秀在陈炯明团队中的工作,至此结束。

在广州商业旺地北京路的附近,有一条百年老街,叫昌兴街。如今昌兴街26号和28号是两栋普通民宅。鲜为人知的是,陈独秀在这里留下《新青年》的一笔。19214月,《新青年》因被上海法国巡捕房查封而迁到广州,就驻扎在这里。当时这里是三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下是专门销售进步书刊的书店,二三楼为新青年社。

《新青年》社迁到广州当日,第8卷第6期出版。中共成立后,《新青年》继续出版,1921年停顿,19227月出版96期。结束第9卷后休刊。19236月,《新青年》改季刊,仍在广州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直到1926年最后停刊。

在广州市第10中学,一栋两层红砖旧楼的门楣上挂着木牌,上书:广州党的早期组织和广东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诞生。

那时,陈独秀住在附近泰康路的劻龙桥,给住处起了个雅号,叫“看云楼”。有必要说说,由于陈独秀一直在广州,在“看云楼”里外忙碌着,因此中共一大召开时,他未能参加。

 

12、既学中土老学问,也看西方理论

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是“南陈北李”,前文对“南陈”说了不少,现在该说说“北李”了。“北李”即是李大钊。

河北乐亭县地处唐山市东南,毗邻曹妃甸。海岸线长125公里,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大县。18891029日,李大钊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如今,大黑坨村已没有农村的模样了,李大钊故居孤零零的,前后左右没有其他民房,前面是一条宽的不像话的马路。

李大钊故居是一座三进院落,房屋全部用青砖砌就,仅此就令游人诧异,早先河北农村普遍是土坯房,青砖房屋必是富贵人家。从房间里的陈设看,不像普通农家。李大钊生于穷苦农家还是殷实家庭?讲解员说,建国初期,大黑坨村没有评定阶级成分,她们也说不清楚李大钊家到底算什么成分,但是,应该不低于富农。

李大钊的父亲叫李任荣,算个读书人,读书人通常要博取功名,他却没有功名。童子试是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他连童子试都没参加,功力却不可小觑。李大钊故居前院有一碾磨盘和一方《华严寺前置香火地基碑》,碑文是李如珍手书,字体隽秀、规整,笔画均匀、劲挺。为祖上坟茔担当“书丹”,需要得到全族长辈的认可。通过碑文的功力,可以感受到清末北方农村教育的扎实程度。

李任荣的身体状况很糟糕,未满22周岁即辞世,时为18894月,而李大钊出生于半年后,也就是说,他是遗腹子。但后来他在《我的自传》中写道:“当我刚刚两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去世了”。这种说法明显错了,说明老人并没有给他说过身世,他对自己的过去了解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是遗腹子。

李任荣的妻子周氏,周氏生下李大钊后于18913月辞世。那时李大钊一周岁零三个月。后来李大钊在《狱中自述》说:“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的祖父教养成人。”

这位“垂老的祖父”名为李如珍。从《华严寺前置香火地基碑》上的署名可知,官衔为“从九品,是清代官序中的最低品级。但是,清代即便最不起眼的官阶也有学历要求。举人为官,一般从七品起步,李如珍既然是“从九品”,只能是秀才。按常理,秀才不可能由政府任命为官员。因此,所以他的“从九品当是捐的。

《乐亭县志》载:“乐亭地域偏僻,虽临悔而无商港;地虽平坦,但非交通要冲”。但乐亭县是从华北去东北的必经之地,清初已降,不少人为谋生计而去东北,从小本生意做起,经商致富。人们效而仿之,去东北经商者日益增多,沈阳、长春、哈尔滨成了乐亭人的发迹之地。乐亭人在关东获利后,在本乡购置田产,有更多人办私塾、建学堂。《乐亭县志》载:“人们深知,立事者必须有文化。由此,一般农家宁愿节衣缩食,也要让其子弟读书识字,以便经商发家,较为富有之家不惜重金使子女攻读高等学府,以求功名利禄。”

李如珍一生辛苦劳碌,年轻时去东北经商,有了一定积蓄后,在世风影响下,花钱买了个“从九品”的顶戴花翎;购置了墓地,立起《大黑坨李氏族谱》;再就是修建住宅,不仅在二门内采用了“鸳鸯宅”的格局,还在大门外置有登仕佐郎官身份的拴马石桩。

李如珍进入中年后,没有子嗣,过继二弟的次子李任荣,从小精心培育,视为己出。李任荣和妻子相继病逝。李如珍就独自赡养李大钊。李大钊乳名“憨头”,稍大,李如珍教“憨头”《锦字笺》。《锦字笺》被称为康熙年间的小型百科全书,所幸的是,李大钊学过的这本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如今,游人来到李大钊故居,解说员会指着最大的那个房间说,这是李大钊和祖父生活的地方。这间屋子虽然也是一间半间炕,但家具相对考究,有一把像模像样的太师椅。至今也可以想象出,当年李如珍端坐在太师椅上教孙子读书写字的情景。

至于李如珍的老伴,也就是李大钊的奶奶,对李大钊并不怎么样,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文中说的挺直白:这位祖母“为人憨傻,心地也狭窄,除了她的亲闺女老捡姑以外,心里什么人也没有;对她的过继孙子,她连眼皮也没有撩过一下”。

故乡的风土民风对李大钊影响之深,怎么估计都不过分。而他所处的时代是乐亭一带的风俗民风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型期,他一方面受燕赵传统文化影响,也被注入近代文化因素,特别是“进化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兼容并蓄,什么书都看。

1987年第2期《文物天地》中刊载了胡景春的《新发现的李大钊9岁墨迹》,文中称:书法家林恒非收藏有李大钊1898年书录的《重译富国策》墨迹,68页,13万余字,是李大钊抄录《富国策》序言以及卷一和卷二的部分内容。

 

 

(续)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中科投资版权所有   电话: 01064920113    京ICP备2024062504号-1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