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寻》连载(51万字)之二十三 2022年 5月 5 日 第 57 —59 页 第1章 南陈北李:南方陈独秀和北方李大钊 (续) 由于这种维系多年的老关系,陈独秀离京之前躲在刘文典家。这是他们最后的往来,再次重逢是在双双归寂之后。陈独秀逝在四川,遗骸后由陈松年运回安庆大龙山麓安葬。刘文典于1958年病逝,安葬在安庆怀宁高家山,与陈独秀的坟茔相距不过两公里。 罗章龙讲,陈独秀出狱后“先是隐居在刘文典先生家中。李大钊考虑到刘先生的安全,遂与我们反复研究,最后征得陈先生同意,决定护送他出北京。李先生亲自就如何护送问题精心设计,并为此一度亲到天津,作出周密妥善的安排。1919年底,李先生带着我们几个学生,与陈先生一起,都打扮成商人,雇了一辆骡车,趁着晨光曦微悄悄出城,由小路经廊坊前往天津。李先生是位老成持重、胆大心细的人,他一口地道河北口音,乡情又熟,因此顺利地到达了天津。” 骡车从朝阳门出城,沿着马车道去天津。阴历年底是生意人收账的时候。骡车上坐着两位商人模样的人,正是“北李南陈”。“南陈”是陈独秀,“北李”是李大钊。有文章认为,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出京,途中留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这种说法有问题,在骡车上,“北李南陈”可能聊了家常或其他事,但不会聊建党事宜,因为那时还没有与共产国际接上头,不可能考虑到那儿。 11、去广东担任教育委员长 陈独秀离开北京,随即被一个比他年长一岁的广东汉子注意到了。此人叫陈炯明,在黄花岗之役中担任敢死队队长。辛亥革命广东光复,为广东都督。1917年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击败福建督军李厚基,占领闽西南20多个县,雄心勃勃,发布《振兴教育令》,以朱执信作为助手,将在广州晦鸣学社的旧人梁冰弦等招至漳州当教育局长,执行“一乡一校”计划,要在农村禁绝私塾,设立从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到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学校。梁冰弦、刘石心等带着印刷器材到漳州,创办《闽星报》和《闽星》半周刊,陈炯明为《闽星》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发刊词。 1919年冬,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提议:“中国可以有两万人去日本留学,为什么不可以有两万人去法国留学?”听说这件事后,陈炯明从军事支出中拨款10万两,予以资助,占到当时总募捐额的四分之一,给赴法留学生每人每年固定的4800法郎资助。 陈炯明在闽南干得挺欢,拆城修路,筑堤治河,禁烟禁赌,有意将闽南搞成社会主义“试验区”。他致信孙中山说:“现着手各属交通,计明年可得二百里之马路,驶行汽车,并施行劳动教育,使劳动界皆识字,思想可变迁,然后图社会主义之实现亦非难事。” 陈炯明不是在说大话,在那段日子里,漳州被称为“闽南俄罗斯”。1920年4月,俄国人波达波夫(化名路博)专程到漳州考察。在旅华俄国人斯脱洛米斯基的推动下,梁冰弦等在广州相应搞起华南“社会主义者同盟”,而且认为“无妨将华南中心移于漳州”。梁冰弦接待了俄国人波达波夫后,向陈炯明建议,增设闽南护法区教育局,请陈独秀承担这一职务,随之去信向陈独秀发出邀请。 陈炯明听说陈独秀处境尴尬后,特地致电北京政府,要求“切实保护陈君(独秀)赴沪,以便借重筹议”。而陈独秀对陈炯明的热心肠并不买账,拒绝赴穗。后来张国焘说起过这件事,他的看法是“陈独秀先生似没有特别重视陈炯明”。 1920年10月,驻闽南粤军回师广东,陈炯明当真觉得自己是个革命家,刚创刊的《广东群报》创刊宣称,广州是“中国南部文化运动的总枢纽,是绍介世界劳动消息的总机关,是广州资本制度下奋斗的一个孤独子,是广东十年来恶浊沉霾空气里面的一线曙光”。 陈炯明返穗后任广东省长、军政府陆军部长。12月底,陈独秀这尊佛终于被搬动了,来穗。这是二陈近距离接触,相互关系最密切的阶段。1921年元旦《广东群报》出版增刊,增刊头条位置是陈独秀的文章《欢迎新军人》,引人注目的是配以列宁的大幅照片。 陈独秀说:“我希望我广东的新军人随着新年思想一新,实行新军人的两大信条,宣传新军人的两大信条,好做全中华民国的新军人的模范。我心中对于广东充满了我的希望,我更希望广东军人能为中国军界开一新纪元。”陈独秀所说的“新军人”是指什么呢?他将段军、奉军、辫子军、唐继尧及陆荣廷的兵归于“私有军队”,属“旧军人”之列,他说的“新军人”显然是对回粤不久的粤军而言。由此观之,该文是初到广州的陈独秀的亮相之作。 他在《群报》发表《敬告广州青年》,饶有兴致地讨论起了广东人的人品,“富于保守性的康有为是广东人,富于革命性的孙中山也是广东人,富于物质主义商买性质的梁士贻是广东人,富于理想主义的刘师复也是广东人,在社会阶级上说起来坏到无所不至的,恐怕就是有产的绅士,好到无以复加的,一定就是无产的劳动者及学生。因此别人对于广东两种极端不同的批评,我以为都是事实。” 在广州,陈独秀成为教育委员长,但是提出了三个条件:“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以广东全省收入的十分之一拨作教育经费,以及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的学说作统一趋势。”陈炯明一一答应。1921年,广东教育经费预算为153万余元,实际支付111万余元,陈炯明决定裁兵,“每年可省军饷500万元,即以溢额拨为教育经费。” 陈独秀在《新民国日报》发表了一份教育改造计划,充满了理想色彩:未成年教育即幼儿园、中小学教育要分期普及;成年教育要办好劳动补习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专门教育以工业教育为主,着重于创办高等专门学校及大学工科,设立各种工业学校。 《百年追寻》连载(51万字)之二十三 2022年 5月 5 日 第 57 —59 页 第1章 南陈北李:南方陈独秀和北方李大钊 (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