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组织赴川陕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缅怀先烈
又到一年清明时,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25048名烈士。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中的无名烈士纪念园内,来这里缅怀先烈的中科投资的干部职工们同来自全国的祭扫者一起,手持菊花在没有留下姓名、照片的一块块无字墓碑前庄严肃立,他们 有的行注目礼,退伍军人行军礼。
陵园依山就势而建,如一把火炬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火炬柄”是被称为“千秋大道”的341级台阶。拾级而上,两旁一盏盏马灯仿佛在照亮烈士的“回家路”。进入陵园核心区,一块块墓碑映入眼帘,简短的碑文记录着烈士生平的基本信息。更令人震撼的是,许多长眠在此的红军烈士没有留下任何信息,他们的墓碑上无一字,只有一颗鲜红的五角星。
这里还有一条红色之路,驶上高速,宛如穿越历史。全线共7座隧道,每座隧道进口处缀满了金色五角星,出口处则是漫天飞舞的红叶,隔离带一个个红色挡杆上的红色火炬,犹如不灭的理想之光。护坡上的摩崖石刻、浮雕,隧道中LED投影画面,展现了红军反围剿、越秦岭、渡汉水、入川东等当年一幕幕革命场景。行驶在这条主线全长33.4公里的高速上,红色元素让人印象深刻。“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刻在隧道洞口石壁上的这十六个字格外醒目,这是红四方面军的训词,被确定为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
这是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90年前,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西部转移,转战3000里,翻秦岭、越巴山,于1932年12月18日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把红旗从大别山插到大巴山。红军在川陕苏区的两年多时间,经历了两百多场战斗。大量红军伤病员被送往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驻地王坪村接受救治,很多战士牺牲于此。为缅怀英烈,1934年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王坪村修建烈士墓和纪念碑。
“太阳出来像明灯,红军与我心连心,大家齐心团结紧,挖掉穷根栽富根。”当年红军入川,这首传遍秦巴山区的歌谣,承载着革命老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为让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无数红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长眠在地下的先烈遗愿已实现,如今革命老区群众正朝着幸福小康的方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