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董所著《陌生的老路》连载四十九 2022年4月 14 日 第325 — 329 页 第八章 挖运河:揽最大的活儿 前些日子,电视里播放了一个系列片,说的是近年中国工程队伍完成的几项超级工程。看的时候我就想,中国人的老祖宗,最大的强项就是干大活儿,像万里长城和大运河,都是举世无双的特大工程,与长城和大运河相比,埃及的金字塔不过是大石块码的大坟包。仅此而已。本章说的是这些年来中国公司在国外揽的一个大活儿,那就是开运河。 1、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 开凿运河,就像与老天爷斗气儿,地理状况是天造地设的,并不都会尽如人意。人类有时要改造改造,比方说从一地抵达另一地,为了方便些,那就挖一条运河,把人和物资用船运载过去。 中国运河史专家姚汉源愤愤不平地写道:“长城号称万里,其遗迹俱在,且名扬中外,今表彰不已。以文物伟迹自当之无愧,然物质用途已成历史,即欲修复不可能。京杭运河之伟大成就固不逊于长城,时至今日表彰之者不多。”大运河是超大规模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古代杰出的水利技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运河既是经济之河,又是文化之河,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卡塔尔多哈召开,审议通过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沿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河道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计58处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流经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反映了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历经一千多年,大运河直到今天仍有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功能,大运河文化的阐发和弘扬,一扫之前默默无闻,饱受争议的境况。无论学术作品还是媒体影像宣传,对大运河的热情与日俱增,普遍认为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雄视百代、光耀千秋的伟大工程”、与长城齐名的人类建筑“奇迹”、“封建王朝的生命线”等等。 想看京杭大运河的余韵,最好的地点是无锡。我出差去过无锡,有个突出感觉。在无锡城其他地方转悠,觉得这地儿与别的江南城市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而走到古运河的旁边,就觉得氛围全变了,河里船多,密密匝匝泊在岸边,船大多样式陈旧,与无锡这座城市现代化的大背景不大相吻,有些船上,着装相当随意的水手在忙碌,吆三喝四的;有些船上,一家老少蹲在甲板上吃饭,表情阴郁。船上人的着装也与街道上的人不一样,好像处于另一个时代。比如说,晚清。 京杭大运河已有2500多年历史。横贯于无锡市的古运河段以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这长约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乡风情。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是古运河无锡段的最佳景点。 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40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末,三千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在梅里建勾吴国,为灌溉和排洪的需要,就率领民众开凿伯渎河。历史上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这条河。这条河不仅是无锡最早的人工河,应该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了。如今这条河虽然已失去了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河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 从有运河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现在在无锡能够一览这种江南水乡生活画的最佳角度,应该是在无锡的清明桥。清明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两边民居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橹声灯影,后门洗汰下船,前门逛街上桥,每逢下雨时节,丝丝小雨飘洒在白墙黑瓦上,好一幅“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现在虽然有的房屋已经破旧,墙壁斑驳,但仍有许多人面对着这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的水弄堂流连忘返。 横跨在水弄堂上的清明桥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在无锡人心目中,清明桥在历史上的繁荣就象那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一样,是古老运河历史的符号、文化的缩影。在明清编纂的《无锡县志》上,把穿城而过的河流称为邗沟。邗沟是吴国末代君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夫差开凿这条运河的目的并不是如他先祖太伯那样用于农田水利,而是为了称霸,北伐齐国。邗沟不仅无锡城区这一段,而是从姑苏的平门开始,经无锡荡口的漕湖,经无锡城,穿过当时被称为渔浦,现在的武进、丹阳入江,到广陵(扬州)再由广陵北上。后来邗沟成为大运河的江南一段河道。因此,无锡的古运河如从夫差开凿邗沟算起,已有近2500年历史了。 关于运河的定义,国际通用的定义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流,中国的第一条运河是《左传》记载的夫差开凿邗沟的史实。这段史料很简略,但事实基本清楚,学术界基本认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城邗,沟通江淮”。有学者认为,沟通江淮的邗沟可能只有其中某段是人工开挖的,长度有限,与平地开河的人工河不可相提并论,当时的吴王夫差没有能力或必要开凿从邗城(扬州)到末口(淮安)的人工运河。广西灵渠凿成于公元前214年,也属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运河一词来自国外,中国古人不这么说,一般说沟或渠,提法中包含了人工成分。就中国古代而言,运河应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运河指符合国际词典定义的完全人工开凿的河流,有元朝开凿济州河、明朝开凿的会通河、清朝开凿的中运河等。广义运河主要利用自然河流湖泊,开挖一些连接河段,将自然河流湖泊沟通成较长的水运通道。 京杭运河与京杭大运河是有差异的提法,别看仅多了个“大”字,却是两个不同概念。京杭运河一般指具有通航能力的京杭大运河线路,从山东济宁到杭州的运河,是国家交通运输部门对京杭大运河拓宽改造后通行的名称,而非普通地图上标识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则是指元朝以后形成的从北京到杭州的运河。大运河应是对古今南北大运河的总称,范围比京杭大运河大得多。 从长度上看,有学者认为京杭大运河应延长到浙江宁波,将浙东运河包括在内,若然就只能称大运河,而不能称京杭大运河或京杭运河。 从时代看,隋唐与北宋以洛阳和开封为中心的大运河,起点西至关中,南到杭州,北到北京,很难用京杭大运河概括。所以国家将原来提出的京杭大运河申遗,代之“中国大运河”(简称大运河)命名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并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各种著述论说中国开凿运河的地理原因时,一般说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落差大,所以河流大多数自西向东流,造成只有东西流向的通航河流,没有南北流向的通航河流,只有东西间的航运河流,缺乏南北间航运河流。因此自古以来开凿运河,都是南北运河,以便沟通东西河流,加强南北联系。“中国古代的主要河流全都是东西走向,没有南北水道,这种横向封闭的自然水系严重地制约着全国各地的交通往来,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这里实际上形成两点认识:第一,中国河流都是东西流向的,因而通航河道也都是东西流向,没有能通航的南北流向的自然河流;第二,东西流向的河流只能东西航运,无法南北航运,所以中国开凿的运河都是南北流向,目的是沟通南北联系。两个认识因果关系明确,相互证据,由于第一个认识而自然产生第二个认识,而第二个认识又说明第一个认识的正确性。最后得出只能开凿南北流向的大运河来沟通南北交通的结论,甚至让人产生中国古代开凿的都是南北走向的运河的认识。 这些认识很可能是受到大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误导,但基本根据传统的地理教科书的介绍,而没有深入研究中国河流的实际。总体上看,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落差大,河流自然呈东西流向,东西流向的河流多,如长江、黄河、淮河、钱塘江、海河五大河流都是东西向的,其他河流,如渭河、漳河等亦然,大运河是沟通这些河流的唯一南北动脉,这点不错。但这里说的河流东西流向或南北流向应当是相对的,东西流向的河流中有南北流向的河段,南北流向的河流也有东西流向的,主要是受地形影响,亦有个别是人为因素,如黄河改道。 如果考察中国各区域的河流走向,自西向东流向只是总体趋势,但实际上受地形影响,流向是复杂变化的,并非都是东西划一,很多河流,包括重要的河流,特别是大河的支流,有许多是南北流向的。即便是东西向的河流,相当多的河段是南北流向的,如黄河从托克托到潼关一段,古称“西河”,位于山陕之间,完全是东西流向的,其中有些河段至今保持一定的航运功能。古代的济水,从黄河分出,都是南北流向,往山东巨野泽,或往山东东北入海,或往泗水,夺泗入淮。古代的鸿沟,由黄河改道分出,自北向南流到淮阳(陈),入淮河水系,都是南北流向。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卫河、通济河段)、京杭大运河(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何、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 ,全长2700公里(含遗产河道1011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与江南水乡上,自北向南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后,大运河地位衰落。 水道运输经济而省力,水道交通很早便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但中国主要河流绝大多数是东西走向,没有南北水道,这种横向封闭的自然水系严重地制约着全国各地的交通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设法开凿南北走向的人工河。从吴国开凿的邗沟起,此后有战国时期魏国在中原地区开的鸿沟,三国时曹魏在华北平原开的白沟、平虏渠、利漕渠,吴国在江南开破岗渎。但直到隋朝以前,运河规模都不大,互不连贯,时兴时废,没有形成完整的水运系统。因此将这个时期所开凿的运河统称为早期的运河。隋代统一中国后,发展江淮漕运,从584年(隋文帝开皇四年)到610年(隋炀帝大业六年)20余年间,充分利用过去开的运河和天然河流,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江南运河,凿成和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大运河。唐代的运河基本上是沿用了隋代大运河的体系,只是作了局部的变更和整修。所以后人有“隋朝开河,唐宋受益”之说。 隋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东渐北移与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开通疏浚联结南北方重要交通运输干线的大运河,已经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共识和奉行的基本国策。 北宋皇朝都开封,即十分重视开发运河交通运输,通过开凿整治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以及江淮运河、江南运河、两浙运河等重要运河河道,把江浙、两淮、荆湖等南方地区与河北、京东、京西以及京畿一带等北方地区连接起来。南宋皇朝都杭州,偏安东南半壁,也大力疏浚江南运河以供运输。 金、元、明、清四朝都建都北京,更进一步开凿沟通河北、山东运河河道以南接江淮各地。尤其是元朝世祖忽必烈时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运道,遂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也使前代呈多支型分布的运河转变为单线型的大运河,从而把南北方各大经济区更直接地联系起来,成为中国运河变迁史上自隋代以后又一次重大转变,奠定了此后南北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及其规模。此后,明朝的永乐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在整修运河工程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与此同时,运河的开凿整修技术也日渐成熟,运河的管理更是日臻完善。这一时期,不仅在解决运河水源、保护河堤、开凿河道、利用各种闸、堰以控制调节运河水量等关键技术上有重大创新突破,涌现出郭守敬、潘继训、靳辅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水运专家,而且还完善了各个职责分明的运河管理机构,制订了较为严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运河的航运畅通,极大地发挥着运河在漕运等方面的功能。 尽管中国大运河是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但京杭运河有时是大运河的“形象代表”,它全长1794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开凿的运河。元代是它的全盛时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至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公里,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公里,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工,修造通济渠。同年改造邗沟。608年,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为隋大运河。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幽州、汴州、梁郡、楚州)、扬州、苏州、杭州等联缀在一起,对隋唐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起了促进作用。唐朝对运河做过些修整。742年在三门峡以东,人们在岩石中开凿一条渠道,为天宝河。 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上的主干航道西段萧绍运河(旧称西兴运河)系古代人工疏浚、开凿而成;东段利用余姚江天然水道,余姚江在余姚县丈亭以下,至宁波汇入甬江。因运河穿越的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的水位高低不一,历史上只能分段航运。1966年兴建15~30吨级升船机多座,1979年又按40吨级标准浚治航道,1983年全线通航。第二期运河改造工程航道标准提高为100吨级,钱塘江沟通运河工程实施后可直达杭州,与京杭运河联结。 河北段大运河始于东汉末年,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5市,总长近600公里。迄今为止,京杭大运河河北段运河的流向与河道基本没变,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很好。邯郸境内现存大运河主要流经邯郸东南部魏县、大名、馆陶县等地。经考古调查统计,大运河邯郸遗存丰富,全长141.8公里,流域面积701.5平方公里,是中国大运河中段重要流域,并保存大量与运河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邯郸大运河历史上屡经变迁,东汉末称白沟,隋唐时以永济渠、御水、淇水互称,宋金元时称御河,明清时称卫河,今称卫运河或漳卫运河。邯郸境内现存大运河主要流经邯郸东南部魏县、大名、馆陶等地。肇始于东汉末期、形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延续至今的邯郸运河文化,以跨越时空之长、流经地域之广、遗存之丰富,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2008年3月,邯郸成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33个联盟城市之一。大运河邯郸段是中国古代运河肇始地之一,全长141.8公里,流域面积701.5平方公里,是中国大运河中段重要流域,并保存大量与运河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6月,我公司一行乘邮轮游长江,与我们同行的有重庆某航运公司董事长沈卫、江苏宿迁农行前行长刘成武和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经理刘跃军,他们在江苏淮阴上学时是同班同学。沈卫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他身高一米八六,年轻时的跳高成绩居然达到一米九一。 闲聊时,刘成武无意中说到一件事:前不久,在淮阴发现了漕运总督府遗址。在场的老冯写过《大清织造》上下卷,对漕运有研究,赶紧问:“淮阴政府在漕运总督府原址上复建了吗?”刘成武说:“遗址只给出大体布局,清代漕运总督府的建筑规制不清楚,不敢贸然上。” 接着,刘成武如数家珍,说:“在淮阴发现漕运总督府遗址,说明我们家乡淮阴这个地方在大运河的地位。前不久完成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渠,全长1273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就干渠里程来说,南水北调中线的总距离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人工河道。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始建设,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长1467公里,利用已有京杭大运河的河道834公里,新挖河道不过633公里。在长江至东平湖1045公里工程中,大部分利用了原有京杭运河的河道。” 老冯有个老同学叫李铁军,是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老冯惊讶地说:“我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干得那么快呢,原来一部分是利用了京杭大运河的老底子。和铁军聊天时,他都没提过这事儿。” 别管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年头有多早,规模有多大,它也完全在中国内地。与它相比,有两条著名国际运河,共同点是沟通不同的海洋,名气比中国大运河大得多,那就是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 连载(三十九):董事长吴总所著《陌生的老路》 第八章 第二节 2017年12月11 日 第464 -472页 吴董所著《陌生的老路》连载四十九 2022年4月 14 日 第325 — 32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