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首页==   = =关于中科= =   = =新闻中心= =   = =行业动态= =   ==中科业务==   = =中科文化= =   = =中科艺术品= =   = =联系我们= =  
国家新闻

 
  吴董所著《陌生的老路》连载之九  
发布时间 2020-12-22

 

吴董所著《陌生的老路》连载之九

2020年12月 22 日    第 34  — 37  页

 

 

 

6、“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政府派遣三万多名专家来华,中国人无须“走出去”,在家里跟老大哥学艺就够了。后来中苏关系僵了,苏联专家离开,毛泽东强调自力更生,同样无须“走出去”。但中国在历史上毕竟“走出去”过。对当代中国人来说,丝绸之路恍如久远的梦。在中国经济没有起飞前,重走丝绸之路不可能。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回顾既往丝绸之路的历史,新路数随之产生。

人们很难想象,当代最早打出“丝绸之路”这张牌的居然是日本。日本以仿造闻名于世,仿造的不仅是工业品,政治理念上也善于把外国东西拿过来。丝绸之路以中国为始发地,相关概念来自中国,日本把概念接过去,先于中国,堂而皇之地打出“丝绸之路”的日本牌。

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极高,历史上生产大批缫丝,海运事业发达之前,向欧洲出口缫丝经过中国、中亚抵达欧洲。也就是说,日本货抵达中国后,要经过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运抵中东和欧洲。

过去日本对发展中亚关系不积极,在中亚各国设大使馆较晚,投资不多。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看到苏联解体后,中亚出现巨大空白。日本对石油需求量极大,石油主要来自于波斯湾,与波斯湾相比,里海油田距离日本近,虽然没有海路抵达,可以通过陆上石油管道抵达日本海沿岸,再运抵日本。随着里海石油战越战越酣,视石油为生命的日本嗅到了里海石油的味道,打算占据这个储量不亚于中东的能源宝库。

日本外务省、大藏省、通产省加紧制定对中亚和高加索的计划。1997年,桥本内阁提出“丝绸之路外交”,把中亚及高加索8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摆在日本新外交战略的重要地位。日本外务省把欧洲局“新独立国家室”改名“中亚—高加索室”,加强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渗透。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大纲》将日本援助重点区域从“以东亚、东南亚为中心的亚洲地区”延伸到“包括南亚、中亚的亚洲地区”。

1999年8月,首次“日本+中亚”外长级会议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召开。日本外相川口顺子称:“中亚+日本是全新合作方式,将有利于中亚地区各国与日本发展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掌握中亚与高加索地区能源开发的参与权,为了未来从该地区得到稳定的石油及天然气供应,日本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入中亚。

哈萨克斯坦不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它的国土面积在全球排名第9,是全球最大内陆国,与中国接壤。首都阿斯塔纳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是哈萨克斯坦最高学府。大学只有两千多学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次讲话,使得这所默默无闻的大学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到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说:“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哈萨克斯坦这片土地,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过重要贡献。东西方的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习近平指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完全可以成为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新的丝绸之路。他的这次讲话被认为是中国领导人重提丝绸之路的开篇之作。

时隔一个月,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骆驼队走了无数次的商路,海上丝绸之路是船队走了无数次的海路。倡导“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在炒两千年前的剩饭,可以说,两千年前中国人所走过的丝绸之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是一条陌生的老路。

为何这么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进了新概念、新思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和平发展,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种事情,这种做法,比古人通过这条路线做生意复杂多了,是古老的中国此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

有的国家固守冷战思维,过度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或出于利益集团的诉求,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视为竞争;有的国家愿投入其中,但被各种麻烦束缚;有的国家有参与意愿,但自身基础薄弱。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既有支持的,也有疑虑的,甚至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既然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就有必要看看当年美国政府提出的马歇尔计划是怎么回事。

世界上的麻烦事多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在地理上,美国的位置相当安稳,东海岸面对大西洋,西海岸面对太平洋,被“两洋堡垒”庇护。躲在“两洋壁垒”后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基础设施没有遭到破坏,参战晚,黄金储备作为农业和工业的坚固基石完好无损。战争期间,美国经济进入战争轨道,开动全国产能,大量生产民用产品的企业转而生产军用产品,为本国和盟国的战争机器提供支持,美国经济经历了自建国以来增长最快速的时期。

战后,美国军事需求和基础工业品需求量迅速降低,工厂转入民用生产,产能大规模过剩。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短缺被消费开支的爆炸性增长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拿不出办法,美国经济要经历痛苦的转型,经济会大幅度萎缩。而战前接受美国商品的西欧,战争结束后已百孔千疮,没有能力再接受美国商品了。

马歇尔计划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产生的。这项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但提出和策划该计划的是美国国务院的众多官员,特别是威廉•克莱顿和乔治•凯南。

如果用几句话概括马歇尔计划的话,可以这样说: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要依赖贸易,长期繁荣需要有输出商品的市场。美国固定资本更新和对工业企业部门改组,释放战时经济被压抑的“消费品”市场,战时工业体系转向民用;通过援欧计划,重建对欧洲就业的刺激,拉动欧洲庞大人口对于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力,复兴欧洲消费品市场。

马歇尔计划的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计划。计划于1947年7月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美国输欧资金中,赠款90%,贷款10%,其中88亿流入货品采购,27亿进入原料市场,16亿进入工业机械。大规模资金输入,使得欧洲快速恢复战前水平,盘活了美国战争期间积累的大量资本,贷款虽然少量,但依然给欧洲经济增长带来了利好。赠款虽然不直接产生收益,但是其扶持起来的欧洲商品市场,使得美国出口贸易找到倾销地,并且为下一波美国资本的投入做了铺垫。

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35%,农业生产超过战前的水平,战后的极度贫困消失了,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20年的空前发展。美国政府出手大方,白花花的银子送出去了,而大多数参与国政府就明白,他们不用归还这笔对应基金的款项。最终这笔款项余额大多被编入本国的财政预算,从此消失。

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恢复到战前水平。接下来的20余年,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可以说这与马歇尔计划不无关系。

 

 

吴董所著《陌生的老路》连载之九

2020年12月 22 日    第 34  — 37  页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中科投资版权所有   电话: 01064920113    京ICP备2024062504号-1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