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六十七):董事冯总所著《襁褓里的中国》
第25节
2020年6 月 11 日 第280 —282页
德行属于文明的范畴。说到这儿,不妨比较一下中外不同的文明观念。在英文中,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居民。这就是说,文明的前提条件是出现城市,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一般指社会发展史上继野蛮时代之后的更高阶段。
文明的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之后为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
文化和文明是不同概念,二者有区别。不说中文如何界定二者区别,只看英文界定。简单地说,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是属于石器时代范畴的概念,用于专指石器时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包括金石并用时代的原始部落人类遗迹,而“文明”(civilization)是属于青铜时代范畴的概念,专指人类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国家阶段。
通过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的词源,可看出两者的区别。文化(culture)的词根是cult-,原始意义是耕作,表明文化的本义属于与农耕相联系的原始部落时代;文明(civilization)的词根是civ-,原始意义是市民,这也同样表明,文明这个概念的本义是属于与伴随着市民的出现而同时产生的城市及工商业相联系的青铜时代的范畴的。城市(city)就是从词根civ-的变体cit”演绎而来。
看了“Civilization”来由,事情就清楚了。古代英国人所说的Civilization,究其底里,是城里人打量乡下人的那种发自骨子的优越感。自古,英国人等级观念重,不难想象,“Civilization”们傲视乡巴佬时那副目空一切的样子。换句话说,“Civilization”也是使用金属工具的人打量石器使用者的感觉。即便至今全世界都在学英语,英语似乎不当冒犯,而以上说法从英语词根上分析所得,显得英国人有点势力眼儿,而词汇的流变就是这个样儿。
文化是一系列共有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形成第一次分工,产生了农业民族和畜牧民族。早期文化在农业民族中产生,因为畜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容易产生大规模聚居,对文字没有迫切需要;农业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最早的国家和奴隶制都产生于农业民族。有了国家和奴隶制才能产生大批聚集的有闲阶级,他们发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类第二次分工,从而产生狭义文化。
从原本意义上,中国和欧美国家对文明一词的理解不一样。我总纳闷儿,为什么有中国学者硬要把中国自古承传的对于文明的理解硬塞到外国人规定的文明范畴内。这种做法,如果不是硬着头皮“与国际接轨”的话,就是在问题的基点上就出现了偏差。
中国约在前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相同,文化面貌有很大区别: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为长江中下游。至于岭南地区,农业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可划为亚区。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中国最早的文明发轫于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追究汉语中的文明一词的出处,见之于《易•干》所载:“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干卦是《易经》第一卦,反映出中国人对文明的独到理解和解释。
龙是想象出来的浑身长满鳞甲、能呼风唤雨的动物,农耕要的是风调雨顺,所以龙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诞生而形成。“见龙在田”是对远古农业经济诞生的描述。“天下文明”则是部落走向联盟,战争停止后出现的场景。自然界本没有龙,龙由部落联盟后堆砌图腾而组成,是虚构的图腾,因此龙在干卦系词中出现,指的是部落间停止厮杀后的状态。田既是耕地,也可表示为农业经济产物,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孔颖达是这样阐释这句话的:“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
《易·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就是以礼乐教化人,而非用武力折服人,由此产生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原则。这里首次提出“人文”,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目的,还是要解决平定天下的诸方面问题。
《易经》以如此精要的语言,从物质与精神这两个方面准确揭示出了文明的含义,而文明产生的大前提是天下要平定。这样,我们窥视到了《易经》产生的背景,那是一个诸多部落逐渐统一的年代。
至于文明本身的含义,也可谓文德辉耀。此说见之于《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疏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也可说是文治教化、文教昌明等。当然,这就不是单纯的手段问题了,而是一个状态问题。
在对文明的理解上,中外有不小的距离。英语民族以城里人看乡下人的心境理解何谓文明,而中国古人重视的是文明产生的环境,也就是“天下”能不能产生催发文明的条件。据此,可以说,在对文明的理解上,中国古人比英语民族的古人更透彻,亦更本质。
六、连载(六十七):董事冯总所著《襁褓里的中国》
第25节
2020年6 月 11 日 第280 —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