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六十五):董事冯总所著《襁褓里的中国》
第25节
2020年5月 13日 第 269 —页
25.龙:不仅仅是拼凑的杂拌儿
近年,我们经常从北京驱车前往内蒙古,最顺当的路线是过居庸关,途经张家口,向西北行驶,没多远就进入大青山。我不知道地理上对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是怎么划界的,二者的分界线似乎是大青山。乌兰察布市的集宁是大青山重镇,把着从中原进入内蒙古的通道。
从张家口到集宁,大青山呈东西方向,山地南北地貌不对称,北部平缓,与蒙古高原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南坡以正断面与土默川平原截然分开。上述地貌特点使大青山成为南北两种自然景观的天然屏障。
汽车通过大青山挺顺畅,没有隧道,也没有盘山路,只顺着高低起伏的公路行驶。我粗糙判断,在12世纪初,成吉思汗统领的蒙古大军就是通过这条路进军中原的,大青山的阻隔不值一提。不仅如此,眼下从北京通往呼和浩特的高速公路可能是根据当年蒙古大军行军路线制定的。至明朝,蒙古瓦剌大军通过这条大路进来,途经张家口,闯过居庸关后,就直接威胁到北京,接着就会考虑挺近中原。
何谓中原?中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加山西南部,河南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为九州岛中心之豫州,且有中州之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除了南北朝,统治者皆认为,把中原纳入版图的王朝才是正统的王朝。
中原有一望无际的平原,适于发展农业。中原北面是太行山以至再往北的大青山,大草原适于发展畜牧业,寒冷而干燥;中原南边是长江,虽然长江流域是好地方,但越往南越潮湿闷热;中原东边接近海洋,仰韶时代肯定没有海洋渔业,大海只是不可逾越的阻隔;中原的西边是黄土高原,漫漫黄土中,可取的地方不多。看了中原的东南西北,就可以理解周边部族为什么会力求在中原谋得一席之地了。
估计在仰韶时代晚期,周边部落就不可阻止地向中原涌来。没有其他解释,是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逼出来的,中原平坦、暖和,易于耕种。涌向中原,是自上古以来就持续上演的大戏。夏朝,周边部族涌向中原的脚步就已启动。商朝,东夷(大致分布在山东中部与苏北)已侵扰中原,但东夷没能成事。商朝末年,西北黄土高原的周人打进来,灭掉华夏族建立的商朝,建立周朝。此后,这种大戏隔些年就会上演一次。
在仰韶时代,周边部族肯定会从各个方向涌向中原。北面冷,北方人要找个暖和地方,进入农耕社会,整个部落迁徙南下。中原辽阔,人口并不少,外来人口与中原土著肯定会有摩擦。在这种摩擦中,不会出现第三方的和事佬,对那时人的涵养不要抱过大期望,与土著几句话不合就会打起来。这是远古战争的起因。
这种战争是一窝蜂,相当原始,连个战术运用都没有。说两个部落间发生战争,都是高抬的说法,作战方式更像是张家庄与李家庄间的械斗;甚至连械斗都不如,械斗中还有抡菜刀的,而仰韶时代的械斗,对立双方拿着木棍和石头块打打杀杀,连铁器的影子都没有。
不能总打仗,打得没完没了。外来人口与中原土著打上一阵,打完后,就各自生活在彼此相距不太远的地方,以至逐渐融合。这种融合的外在产物,则是建立共同标志,而这个标志物就是龙。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也是最神奇的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人的totem,本意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美洲原始人认为本氏族源于某种特定物种,在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有亲缘关系,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关系。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者是某种植物,或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某种动物或者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的祖先。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在同一图腾内禁止通婚,有一定祭祀和禁忌。图腾是氏族时代的产物,随着氏族的分化,图腾也有所变化。
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某种动物或者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自己的祖先的崇拜。这样说或许更准确。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会通过氏族起源神话以及相应的称呼体现出来。例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据《魏书·高车传》中的说法,匈奴单于生了两个女儿,姿容均甚美,单于产生了错觉,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筑高台,置二女于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神物天使之然。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
一般地说,对图腾要敬重,禁止伤害。但有时却有相反情况。有的部落猎取图腾兽吃,甚至以图腾为牺牲。原始人也会为自己找些托词,之所以猎吃图腾,是因为图腾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气会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吃图腾与吃别的东西不同,要举行隆重仪式,请求祖先不要怪罪。鄂温克人猎得熊,只能说它睡着了,吃肉前要一起发出乌鸦般的叫声,说明是乌鸦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温克人。且不能吃心、脑、肺、食道等部位,因为这些都是灵魂的居所。吃后,对遗骸要进行风葬,用树条捆好,然后放在木架上,与葬人基本相同。
总的说来,以图腾作为牺牲来祭祖,是以图腾兽为沟通人与祖先神灵的一种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灵魂与图腾的灵魂是平等的,只是躯壳不同,死,只是灵魂脱离躯体换了一个家,而在阴间的家里,自己族类与图腾族类的灵魂居住在同一个地方。
这种图腾现象在中国也有发生。如《史记》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根据专家解释,玄鸟便成为商族图腾。中国上古和近代各民族中流传感生神话,有些与远古图腾信仰有关。最早的图腾是动物,这点不用怀疑。在动物图腾中,最早的可能是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的外形、生理特征和行为与人较接近,较容易被认为是同类。至于其他非哺乳动物图腾,可能是万物有灵观念产生后出现的。
说到这儿了,有必要更正一种说法。多年来,龙是图腾的说法流布很广。实际上,龙很难说是一种图腾。龙是中国古代各部族、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因此它不会在很少崇奉或无人崇奉的图腾的基础上产生,它只能在许多世族部落崇奉的图腾的基础上形成。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之说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20世纪80年代,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图腾制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界间的关系,图腾物是自然界中实有物体,而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难以令人接受。
迄今为止,考古界、史学界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出于臆想。
另外,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图腾说来自于西方学者,中国远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样,有过图腾崇拜时期?按学界的普遍观点,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便已经趋于衰落,步入阶级社会,就只剩下残余在延续。
按考古学提供的实物数据,龙的起源当是新石器时代开始后的事。这就产生了问题:图腾崇拜已走向衰落,龙却起源了。将方兴未艾的龙归划于一个趋于衰落的崇拜现象,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
另一个问题是,图腾概念有原有的为学界所基本公认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图腾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增其内涵、扩其外延之后的图腾,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了。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实物,而龙不符合条件,是自然界里没有的神物,因此,要说龙为图腾的话,就只能将龙划归到广义图腾的框框里。问题是,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时不时地会发生冲突。比如,按照狭义图腾要求,图腾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杀害的,而广义图腾物龙却屡屡被惩罚被斩杀。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如果要在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众多学者倒是更倾向于狭义图腾,因为图腾就是图腾,应该尊重原初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太广义了,也就没有什么图腾了。
野猪是北方狩猎民的崇拜物,满族尊为大神,说它身比山高,鬓毛如林,沟谷都是它的獠牙开出来的,是部落守护神。把牛视为远古创世神兽的有纳西族。纳西族记述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顶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摇地动,纳西族人始祖开天七兄弟和开地七姊妹将它杀死,用牛头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头,肋祭山岳,血祭江河,肺祭太阳,肝祭月亮,肠祭道路,尾祭树木,毛祭花草。于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有了万物生长的清静世界。从此,牛才作为神圣物用来做祭圣物,用来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牺牲供品。对马的崇拜流传于北方游牧民与游猎民。保安族流传雪白神马神话,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仪和修建马神庙记述。达斡尔族人称神马为温古,不准女人骑,可随处走,不准驱赶,可在田中随意吃秧苗。
世间本没有龙。大自然中与龙唯一长得较相像的动物,或许仅有鳄鱼。但鳄鱼不会飞,更不可能腾云驾雾。那么,古人所说的那个可以上天入地的龙是打哪儿来的?显然是想象出来的,或者说是拼凑出来的。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古人对龙有种种解释,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有翅膀的叫应龙。不管怎么称呼,基础的东西似乎是鳄鱼。
远古时,人的手段其实极其有限,经常受到猛兽的攻击,所以就用猛兽来做图腾,求神灵保佑。因为沼泽多,鳄鱼经常伤害人,所以用鳄鱼做图腾的部落最多。有的学者认为,扬子鳄是龙最早的原形,观察它的牙齿和身上的样子,和绘画中的龙很相像。
扬子鳄也称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是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通常称短吻鳄。野生种群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名录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太湖。成年扬子鳄体长很少超两米,一般只有1.5米。体重三四十公斤。扬子鳄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全身皮肤革质化,覆盖着革制甲片,腹部甲片较高。背部呈暗褐色或墨黄色,腹部为灰色,尾部长而侧扁,有灰黑或灰黄相间带状纹。它的尾巴是自卫和攻击敌人的武器,在水中还起到推动身体前进的作用。四肢较短而有力,它的一对前肢和一对后肢有明显的区别:前肢有五指,指间无蹼;后肢有四趾,趾间有蹼。这些结构特点适于它既可在水中也可在陆地生活。
有人认为龙的原始形象源于湾鳄,但湾鳄未得到考古发现证实。史料中没有湾鳄记录。黄河流域有鼍即扬子鳄的考古发现,河南安阳侯家庄殷商墓葬中发现木身鳄皮鼓,鼓皮是扬子鳄皮。鼍皮蒙鼓是古老传统,《诗经•大雅•灵台》:“鼍鼓逢逢”,鼍鼓是扬子鳄皮鼓。《山海经•大东经》和《初学记》《御览》等引《帝王世纪》也有类似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有兽”,“状如牛,苍身无角,能走,出入水中则风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里。”从记载看,夔或夔龙,甚至骐麟,都可能由扬子鳄形象演变而来。
连载(六十五):董事冯总所著《襁褓里的中国》
第25节
2020年5月 13日 第 269 —2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