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五 十八 ):董事冯总所著《襁褓里的中国》
第23节
2020年3月 6 日 第 238 — 243 页
23.三皇是祖宗崇拜的偶像
世界三大人文宗教是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宣扬的教义,用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或者说,宗教教义传播的内容是人类最早的思想工作。三大宗教的前身肯定是原始宗教,在萌芽阶段,都参杂有巫术之类。时至如今,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中,原始宗教的内容被剔除了,显得比较纯净,几乎没有杂质。
道教是中国的土特产,与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人文宗教相比,中土道教非常实惠,但在包装上有重大欠缺。道教从中土原始巫术演化而来,不管道家经书如何包装它,它也显得神神叨叨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带着中国民族博物馆筹备组的工作人员在贵州铜仁的大山里拍电视片,那些表演原始巫术的傩师傅都说自己信奉道教,是道教徒。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在那些自称道教徒的傩师傅的心目中,巫术与道教之间并没有什么界限,其实就是一码事。
道教作为纯国产的宗教,精神层面内容不多,直接服务于现实社会。用宗教语言说,叫“入世”,明着告诉道徒,道教绝不超然物外,是为小众服务的,所谓的小众,就是那些怀抱神仙理想的人。
在道观里,开宗明义,鼓励道徒修炼,鼓动口号是羽化登仙什么的,鼓励人们为了长生不老,或者日后当神仙,过神仙日子而去修炼。用不着推敲也可以看出,道教不可能有高精神境界,过于追求实际效果,而常人很难达到所说的那种效果,断难大面积普及。但是,道教提倡的修炼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很大市场。不用说,这就是气功。
道教的基本理论支柱是老子在函谷关写的《道德经》。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北,因关口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它东至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紧邻黄河,在历史上,函谷关不仅是个军事重地,而且是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地点。
这天,老子骑着青牛来了,函谷关的关令叫尹喜,把老子留下,好生招待,老子在这儿写了《道德经》。函谷关至今保留着一间屋子,被认为是老子写《道德经》之处。经过两千多年风雨,很难说《道德经》是在这间屋子里写的,但可以肯定,《道德经》是在这个兵营里写的。
函谷关所在的灵宝县,是中国第二大黄金基地,我在灵宝市参观了提纯黄金的企业。工作人员递给我一块纯金,是好几个“9”的,我抱了起来,重得不行。临走前,我和厂里负责人聊了几句,结论是灵宝县一带的黄金储量开得差不多了,无论如何,也该给子孙后代留点了。
函谷关立着一尊几十米高的金身老子像,据说贴金用了三四十斤金子。参观时,我对工作人员说:“何必费这道功夫,用石头本色,也就是青色,该多好。”当然,我是白说,因为金身像早就完工了。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思想家,《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人,曾任守藏史,著《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来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道德经》中,力图用道说明宇宙万物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长自然”的,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反者道之动”,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耐人寻味的是,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吸收了这一学说,影响渗透到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方面。战国初,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老子思想被后来学者不断丰富完善,汉初形成道家学派。东汉后随着道教形成,老子被奉为道教教祖,《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
部分道教徒只是拿《道德经》说事儿,在道教沿革历史中,普通道教徒未必会认真看老子的这部伟大著作。在函谷关老子塑像前转悠时,我就是这么想的。老子撰写的《道德经》反映的是一种世界观,而不是指导道教徒行为的准则。如果为道教溯本求源的话,能够清楚看到的源头,其实是中国原始多神教。可以说,原始多神教为日后产生的道教定下基调,那就是着重解决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原始多神教打哪儿来?只能追溯到初民对“天”的敬畏。仰韶时代,初民如果遭遇地震,致使穴屋倒塌,不知怎么回事,会认为哪点做得不妥而惹怒了“天”,便会自我反省。再有,如果下大雨,苗泡在水里,首领便想法请求“天”的宽恕。怎样请求“天”开恩?能做的无非聚集到村旁空地上,敲打梆子跳舞。巫舞进行时,传来阵阵猪叫声。活猪装进竹筐,年轻人抬着,巫跟在后面祈祷。人们将猪投进河中。首领站在河边高台上,梆子声停了,喊声停了,至此完成了对‘天’的许愿。
仰韶时代,主持这套手续的人被称为巫。或许,巫师不仅仅是酋长的配角。直至当今世界,在有的国家,宗教势力甚至能够左右国家发展方向,从而不难想象,在仰韶时代巫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巫师是干什么的?是沟通“天”与人间联系的联络员,也是祖先与人间沟通的联络员。如果拿二者相比,后面这种联络似乎更有可操作性,因为“天”太虚幻,以仰韶人的思维层次还不能对“天”作出更多猜测,只能把一大堆自己弄不明白的事情,统统归结到祖先那里。在这种情况下,祖先是仰韶人寄托苦闷、倾诉愿望的大箱子。
人文宗教与原始宗教的主要区别之一是,人文宗教只崇拜唯一的大神。拿世界三大人文宗教来说,基督教崇拜上帝,佛教崇拜佛祖,伊斯兰教崇拜安拉。而原始多神教崇拜的神就多了,崇拜体系相当庞杂。遇到山,有山神;遇到河,有河神;城里或者村镇里有个城隍,也就是土地爷;回到家里,还得供奉厨房里的灶王爷。
仰韶人肯定信奉蒙昧的原始宗教。仰韶人供奉什么?尊崇什么?仰韶人不知道鬼神,或者说,还来不及走上这条道。不信鬼神信什么?他们有事求助祖先帮忙,崇拜对象直截了当,就是祖先。
祖先崇拜的关键环节相当清晰,那就是:部落中的所有人都是祖先的后代,或者说没有祖先,他们就不能降临人世。如果拿“天”与祖先相比,后者实在多了,起码曾真实存在过,距离要近得多。
仰韶村落形成后,巫的祭祀活动随之开始,一个村落就是一个巫中心。每次祭祀活动,巫将祖先的名字颂扬一遍。因年代久远,一千年,二千年,三千年。因为多次分支,三次,五次,十次,二十次。巫的颂词太长了,无奈之下,不得不删除一些名字。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仰韶时代的巫,相当于荷马史诗中的那位荷马先生。
祖先崇拜容易变形,没有文字时,巫几代延续下来,就是记性最好,而且掌握一定专用符号系统的也会说乱,于是就往前找那些基本的、不可能说乱套的祖先。就这样找来找去,找到并建立了祖宗系统。
这个祖宗系统不仅万无一失,而且肯定不会出差错,因为是历数仰韶人走过的道路,而在想象中选定的祖先。那就是:是谁发明了随时点火的方式,并且把这种方式教给了后人,使得后世子孙能够吃到煮熟的食品;是谁把种地方式教给了后人,使得后人掌握了基本农业工具,打下了能够填补肚子的农作物;是谁最早找到草药,能够用各种草药治病疗伤;当老天爷暴怒,使得整个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危机时,是谁修补了苍天,留给后人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还有,是谁留下了画符,使得后人提前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
可以肯定地说,仰韶人围绕这个基本思路建立祖先崇拜系统。这个系统最初的名字叫什么,当代人不可能寻觅到。不仅当代人不知道,就是古人也无从查考。因此文字产生后,只能用一个威严字眼儿来为先人的祖先崇拜体系命名,而这个字眼儿就是个皇字。
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皇字。周朝的毛公鼎和颂鼎上出现了皇字,但是写法与现在写法不一样。它的上部像甲骨文的日字,日字的上面有三竖,下部是一个土字。从字形看,像太阳照耀大地。周鼎文中的皇字,下面是土字,而不是王字。用皇字表示君主是战国末期的事。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合,中国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就把皇字下面的土字变成了王字。这方面的证据在浙江会稽山秦朝的石刻,那里的皇字,就是上面是个白字,下面是个王字。
战国时,思想家围绕尧、舜等人物之外,造出三皇。究竟是哪三皇,后世各有说辞,主要蔓延出6种:
《史记》中的记载是:天皇、地皇、泰皇。
三国时的《三五历记》中的记载是:天皇、地皇、人皇。
曹魏宋均的《春秋纬运斗枢》中记载是:伏羲、神农、女娲。
东汉《白虎通》中记载是:伏羲、神农、祝融。
蜀汉谯周认为是:燧人、伏羲、神农。
西汉孔安国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
以上6种说法,泾渭分明,前面两种说法中都不是具体人,没有名字,只用个皇字一以贯之。到三国时,伏羲、神农、女娲这三位似神似人者代替了皇字系列。
天地没有开辟前,宇宙像是个大鸡蛋,一团混沌。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大鸡蛋”中酣睡约1.8万年后醒来,凭着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他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夜空的星星;身体变成东、西、南、北四极和三山五岳;血液变成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矿藏;皮肤和汗毛成了草木;汗水变成雨露;精灵魂魄变成人类。梁任昉撰《述异记》称,盘古的身体化为天地各物。
中国历史文献丰富,而神话资料贫乏,创世神话尤甚。古代中国的创世神话中,较完整的只能举出盘古开天故事。盘古创世故事始见三国时整理的《三五历纪》,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来自印度,非中国固有。中国学者中较早提出此说并做了论证的当推吕思勉,他于1939年写《盘古考》。姑勿论盘古是华人还是洋人,晚出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传世先秦两汉典籍中的确找不出像盘古开天那样完整的创世神话,而只能举出羲和生日月、女娲造人补天等三言两语的记载。它们充其量只能说是创世神话的残余片断,完整文本仍告阙如。
女娲又称女娲氏,人首蛇身,伏羲的妹妹或妻子,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及炼石补天。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雷泽玩,看到个巨大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有了身孕,怀孕12年后生下个蛇身人头的儿子,取名伏羲。伏羲有个蛇身人首的妹妹,叫女娲,他们一起创造人类。该传说最早见于今盘古山(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一带。
上古的人们居无定所,如果不想露天睡觉的话,只能钻山洞,自然饱受禽兽蛇虺荼毒。有位圣人发现在树上建筑房屋,既可挡风遮雨,又能躲避禽兽,尔后被称有巢氏。有巢氏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平民英雄,代表着人类从原始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阶段。有巢氏率领子民在哪里筑巢为室?在史籍缝隙中,后人只能捕捉一点关于他的流光碎影。
关于燧人氏,我看了看网页,网页上的规范说明是:燧人氏(生卒年不详),风姓,又称燧人、尊称燧皇,位列三皇之首。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生于商丘,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奉为“火祖”。《尚书•大传》云:“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也。燧人以火纪,火,太阳也,日也。阳尊,故托燧皇于天。”网页上还说,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燧皇陵。
附带说一说,商丘那儿有个火神台,虽然是火字打头的,却与燧人氏无关。传说五帝之一的唐尧封他哥哥阏伯管理火种,同时观察火星运行。太岁星如在卯时出现,叫“单阏”,在甲午出现叫“阏逢”。卯时是早晨,甲年是年干之首。久而久之,观察火星与太岁之间的关系、位置的火正契被称为阏伯。契死后,人们在他观察火星的高地上葬之,后人称之为阏伯台或火神台。此台经史学家论证,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台。
燧人氏被认为是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所以列位三皇。其实,这种说法并不令人服膺。从常理判断,钻木取火不应有具体发明者。就像你每天吃早饭,一碗稀粥加两根油条,外带咸菜和煮鸡蛋。很难说熬稀粥是谁发明的,炸油条是谁发明的,腌咸菜是谁发明的,煮鸡蛋又是谁发明的。这些事都是在生活中演化的,不可能产生某个发明人。
美国拍摄的野外生存电视片中,有一个瘦瘦巴巴的男子出场了,穿了一身极为普通的衣服,什么打火工具也没有带,在野地里随手抓挠一小堆干草,找了两块石头,敲打敲打,用身体挡住风,不大会儿,居然引燃了干草,而后赶紧往小火堆添加几根干枯的树枝。不大会儿,篝火燃烧起来。这个美国人显然是训练有素的野外生存行家,经过特种兵训练。他轻而易举做到的事,别人未必做得到。
那么,这位美国特种兵如果到了仰韶时代,会不会成为燧人氏呢?我看未必。在母系氏族社会,不说女人生孩子那些事,从分工来看,女人主要干地里的庄稼活儿,包括在家里饲养牲口、家禽。男人的活计是狩猎。由于只身对付不了猛兽,狩猎行动往往是集体行为,一大伙人成群结队地上山。在仰韶时代,除了有家室的男人之外,奔走于四野,游游荡荡的男人应该很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野外生存经验。
仰韶人打到了野兽,固然大部分要运回村里,而有的猎获物就在山岭里烧烤着吃了。从而,可以肯定地说,远古猎户大都有在野外引燃篝火的本事。尽管现在都说“钻木取火”,而科学实验表明,仅仅依靠“钻木”,很难让木头燃烧起来,看样子还得有相应工具。
当下所说的火镰,由三个部分组成,火石、火绒和钢条。火石来自河滩,也有从山里直接开采的,成份和现代打火石一样。火绒是艾蒿的嫩叶(一种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在春夏之末将其叶片采摘凉干或阴干后用手揉成絮状待用)。因艾叶能抗菌、防霉、防虫、镇咳祛痰,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户驱邪”的习俗。祖先把它作为易燃火绒是自然选择。比较麻烦的是钢条打造成的弯镰形状。它是火镰的主件。
古代有茹毛饮血的说法,那么,仰韶人算不算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呢?他们尽管生活在六七千年前,但是,生活在村落中,而且会烧制彩陶。彩陶应该是那个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能够制造彩陶,代表了仰韶人的修养,包括鉴赏力等。从彩陶纹饰看,仰韶人不是野蛮人。就像你遇到一个会计算机编程的小伙子,你不会判断他小学还没有毕业。
如果当真有个燧人氏,那么是什么时候的人呢?《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学者们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那个“上古之世”,距今不过六七千年,并不十分遥远。
五、连载(五 十八 ):董事冯总所著《襁褓里的中国》
第23节
2020年3月 6 日 第 238 — 24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