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首页==   = =关于中科= =   = =新闻中心= =   = =行业动态= =   ==中科业务==   = =中科文化= =   = =中科艺术品= =   = =联系我们= =  
国家新闻

 
  连载(四 十二):董事冯总所著《襁褓里的中国》  
发布时间 2019-06-10

 

连载(四 十二):董事冯总所著《襁褓里的中国》

16

20196 10  161— 164 

 

甘肃秦安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坐落在黄河支流泾河、渭河之间,是西北传统农业地区。河谷中是大片农田,村庄的民居都建在河谷两边的台地上。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过着平静的乡间生活,很少被外界打扰,当地人习惯把这片河谷叫大地湾。

1978年,村民们扩建乡卫生院时意外挖出彩陶,经考古部门调查,这里是史前人类生活遗址。由于遗址面积大,这一发现竟让考古发掘工作持续20多年。大地湾遗址出土大批精美彩陶,年代几乎囊括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各个阶段,跨度达3000多年,有的考古学家把这里称为中国彩陶历史的天然博物馆。

大地湾出土的彩陶中,有许多碗和盆的口沿上只有一条暗红色的彩带,考古学界称它为宽带纹。据碳-14考古测定,这种彩陶的年代距今已达8000年之久。作为探索彩陶纹饰的重要线索,发源阶段盛行的宽带纹一定有着很深的内涵。原始先民为什么首先在陶器口沿上盛行这种装饰,然后才逐步在下部和内壁绘制各种图案呢?

如果说先民用红彩表达某种宗教意味,那么崇拜的是什么呢?早期陶器中颈部有一圈剔刺纹或划线纹,另一些陶器口沿有乳钉纹,像乳头,明显带有母系社会中对母性和生殖的崇拜。这样看来,最初的宽带纹也许是对早期口沿乳头的替代。宽带纹不仅是彩陶纹饰的起源,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存在于彩陶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全过程。在彩陶文化发展的漫长时期,文化类型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但宽带纹却普遍存在,常与各种纹饰结合形成更深广的内涵。

东至鲁南、淮北一带的大汶口文化,西至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每个地区的纹饰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有宽带纹。相隔遥远的地区之间怎么会如此一致呢?从时间跨度看,发掘出年代最早彩陶的大地湾位于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鲁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与大地湾文化相差近千年。可是这里的彩陶文化依然保持着宽带纹的传统。是否意味着它与大地湾的彩陶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源关系呢?

李家村遗址位于西乡县城西。上世纪60年代初,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现陶窑一座,为竖穴式,窑室呈圆形,窑壁圆形。陶器手制,陶质疏松,陶色不纯,以泥质外红里黑和夹砂灰白陶为主,泥质深灰色陶次之,还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不见彩陶。常见的纹饰有绳纹、线纹,也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剔剌纹和布纹。李家村遗址具有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特征,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7000年左右,被认为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个比较可靠的新线索。

1972年后,对郑州大河村文化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遗址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文化等4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后来发现同类遗址50余处。分布范围以郑州为中心,向北跨越黄河到新乡,向西至洛阳盆地,向南延伸到南阳一带。

大河村遗址遗物丰富,具有明显文化特征。文化层厚达12米。发现仰韶文化时期房基10座,8座为多体建筑,分四间相连和两间一套等形式。面积最大的北长5.2米,宽4米,分外间和套间。这种房屋结构比半坡遗址和庙底沟遗址揭露出的半地穴式房屋有了明显进步。

大地湾遗址文化遗存丰富,有学者将这种文化类型命名为大地湾文化。又有学者因大地湾遗址含有多种文化而主张以内涵单纯的临潼白家村遗址命名为“白家村文化”。命名争论一直持续至今。

那时的先民们已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聚落生活。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仍有不少打制石器。制陶工艺原始,以夹细砂红陶和褐陶为主,火候低、器类少,彩陶尚处于萌芽阶段。

河北武安县有个磁山文化遗址,1972年发现。1978年底,发掘面积达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一两米,窖穴深达六七米。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遗址发现了两座房基址,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7300年前即编制苇席。发掘灰坑468个,发现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灰,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近两米以上。

出土粟标本公诸于世,引起专家重视。以往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磁山遗址中粟出土,把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7000多年前。灰坑中还发现两座坑底部有树籽堆积层,可辨认的有榛子、小叶朴和胡桃。胡桃就是核桃,以往认为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的,磁山遗址胡桃的出土,证实7000多年前这一带就有种植。

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沙质陶器,少数为泥制陶器,素面为主,有圆底钵、三足钵、钵形鼎等,其中陶盂和陶支架组成的陶器群独具特色。陶器火候低,陶质粗糙,造型简单,器形不规整,器壁较厚,以夹砂陶为主。掺和料有石英、粗砂、细砂和云母。颜色有红、褐和灰褐3种。器表多素面,纹饰以浅细绳纹较多,还有编织纹、附加堆纹、剔剌纹等。泥质红陶胎厚,火候低,光洁度差。

1959年5月,津浦铁路复线工程进行中,在山东大汶口汶河南岸津浦铁路东侧堡头村西约100米处,挖土方的民工刨出一批陶器碎片和零碎遗物,接着又挖出完整的陶背壶一件。山东宁阳县立即把这一发现报告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文化局即派博物馆专业人员前往调查,他们根据已暴露出的遗物断定该地为一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遂马上给省里汇报,请示组织一个考古队来进行挖掘。挖掘工作由省文管处和济南市博物馆主持进行,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对发掘进行指导。从6月开工到8月底结束,出土物达上千件,其中有彩陶和红、灰、黑、白各类陶器数百件,令人惊叹的是发现有透雕象牙筒。

1974年兴建大汶口公路桥,5月初,13个桥墩有11个已砌出河床,此时泰山管理局的翟所淦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破碎陶片,便要求建桥负责人立即停工,待把情况报告请示上级后再作处理。泰安地区文物部门派人去现场调查了工程进度和遗址的情况,向省里报告,省里很快作了批复。9月16日发掘开始,参加发掘工作的对用“大汶口”命名的文化遗址有了更深认识。第三次发掘是在1978年。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市大汶村南,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在卫架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

大汶口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40至公元前2240年。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此外,还发掘出了各种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装饰品。这里的先民从事着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同时渔猎经济也是其重要的生产部门。

 

连载(四 十二):董事冯总所著《襁褓里的中国》

16

20196 10 161— 164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中科投资版权所有   电话: 01064920113    京ICP备2024062504号-1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