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连载(四 十):董事冯总所著《襁褓里的中国》
第15节
2019年5月 17 日 第155—157页
西安东郊有个村落叫半坡。村北是台地,临浐河。浐河发源于蓝田西南,流入渭河。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1954年中科院考古所西安工作队进驻半坡,1954年至1957年进行大规模发掘,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两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红陶,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绘有黑彩的鱼纹盆。这个鱼纹盆后来成为仰韶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对象。因为有彩陶出现,断定半坡属仰韶文化类型的遗址。
考古人员做出这一结论时,心里并不踏实,有两个现象引起学者的注意。从这两个现象来看,半坡遗址与仰韶文化就像远房亲戚,不大像近亲,两家不大走动,好像来往不多。为什么这样说?
一个现象是,中原人做饭普遍使用三足器,而半坡人做饭则完全不使用三足器,仅从这点看,就中断了黄河中游史前居民用鼎的传统。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半坡的传统当来自关中以外其他地区,而不是河南。第二个现象是,半坡出土的陶器主要以各类绳纹作为装饰,而且它的绳纹并不直接承自后来发现的白家村文化的传统,前者主要采用斜绳纹,后者则以交错的网状绳纹为特征。
近年,我连续几次去西安,尽管书上说半坡在西安东郊,而在我们这些外地人眼中,它就在城里,附近熙熙攘攘的,没有郊区的样子。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3部分。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
遗址大厅是就地发现、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区的一部分,面积大约有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过的房屋,使用过的窑穴、陶窑、墓葬等遗址,展现了祖先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
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坑壁为墙,既低矮又潮湿。到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形成后来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在当时可算了不起的创举。遗址中可看到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鸿沟,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还能见到公共墓地,有的墓中放瓮罐,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灵魂进出方便。
馆内有藏品3万余件,均为仰韶、龙山等史前文化类型的文物,代表性藏品有人面鱼纹盆、鹿纹盆、人头壶、人面鸟头纹瓶等。
零口遗址位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村北,距西安49公里。被认为能够填补老官台文化和半坡文化之间空白的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新遗存。零口文化的确认,填补了白家村文化和仰韶文化间的空白,考古学者对仰韶文化的起源等长期探索而未有结果的难题有了突破。
零口村文化遗存,过去也有零星发现,限于当时的资料,一直被认为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一部分。零口遗址处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和陕西半坡遗址之间,出土器物与半坡差不多,绳纹极少。
半坡传统显然来自干旱的黄土高原,这个传统让人怀疑,它可能来自甘肃、青海地区。因此,仰韶文化的正源,似乎要从关中以西地区寻找。有意思的是,三门峡位于豫西,与陕西交界。三门峡庙底沟属于仰韶系列,而半坡、零口与仰韶系列拉开了一定距离。也就是说,河南与陕西的省界,也像是两种文化的界限。
从仰韶村到半坡,再从半坡到庙底沟,3个地点在地图上摊开,很容易看到。仰韶文化分布于河南西部到陕西东部,仰韶村与庙底沟都属于三门峡地区,确凿无疑,这一片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域。
刘庆柱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几乎跑遍了世界做学术交流,对庙底沟遗址情有独钟。在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中,以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满天星斗”中最耀眼的“恒星”。它与同时期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其他考古学文化相比较,不是半斤八两,而是华夏文化的母体文化或主体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而中原龙山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发展出来的。这里的“中原”涵盖豫西、晋中南和关中东部地区。三门峡地区位于中原龙山文化中心,夏文化直接承袭于中原龙山文化。简而言之,刘庆柱的结论明确:最早的“中国”,是从三门峡地区走出去的。
十、连载(四 十):董事冯总所著《襁褓里的中国》
第15节
2019年5月 17 日 第15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