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贸区组成改革“雁阵”
2018年9月29日
把坐标定格在长江入海口,向东远眺,巨轮满载货物驶向全球。向西回望,林立的高楼勾勒出城市美丽天际线。脚下的这片热土,就是中国首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
今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迎来五周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的指示,上海自贸区运行五年来,在投资、贸易和金融等一系列领域先行先试。如今,改革的“苗圃”枝繁叶茂,一批批制度创新的“良种”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播撒。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十余个自贸区组成改革“雁阵”
位于广东自贸区横琴片区的世界级旅游区“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一隅(2015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走进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的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秩序井然,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检测送检样品。国人熟悉的食品品牌如良品铺子、星巴克、周黑鸭等,都是美安康的合作伙伴。
美安康是上海自贸区扩区后第一家落户的外资食品检测认证机构。今年4月,刚刚成立的海南自贸区,派出考察团访问了这里。当美安康负责人介绍说,不断完善的自贸区“负面清单”,促成了美安康的落户,也缩短了出口食品的本土化测试和认证周期时,海南的客人表示了浓厚兴趣。
从上海到海南,地理位置相隔近2000公里。但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没有距离。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这是上海自贸区建设中一直遵循的三个原则。从挂牌之日起,上海自贸区就承担了为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的使命。
在上海自贸区的示范作用下,中国的自贸区渐成“雁阵”:
2015年4月,广东、天津和福建3个自贸区挂牌成立。
在福州出口加工区监管中心,福州跨境电子商务首票保税第一单通过福州海关监管后开出福州马尾出口加工区(2015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区。
2018年4月,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海南自贸区破土而出。
从一枝独秀,到四朵金花,再到1+3+7+1的新格局。十余个自贸区组成的改革“雁阵”,覆盖了中国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的广大区域。
“原来地方之间主要是GDP竞赛,以自贸区为标志,逐步转变为你追我赶的改革竞赛。” 谈到这种“雁阵”模式,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说。
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结合起来,是上海自贸区改革的特点。瞄准企业“办证多”、“办证难”的问题,上海自贸区和浦东新区2016年初在全国率先试点“证照分离”改革,对首批纳入的116个行政许可事项,分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等五种方式进行改革。
“2015年办一张公共卫生场所许可证,花了整整20天;今年同样是这个证,当天就能办结。”站在上海自贸区企业服务中心的大厅里,上海一家酒店集团的政府事务总监还东平很是感慨。
2018年9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全国有序推开“证照分离”改革。迄今为止,上海自贸区已经有127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