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刷脸”十秒生成裁判文书初稿
南方都市报2018-09-10 09:01
南都讯 记者刘嫚 “请跟我来,注意脚下,在这里您可以办理立案。”刚踏进坐落在北京丰台科技园内的北京互联网法院,一个身着白色法袍的机器人就出现在法院门口。
北京互联网法院揭牌当天,南都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作为全国第二家互联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蕴含着不少高科技。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开庭
“刷脸机”进行实名认证
在法院门口负责迎接引导的这个机器人叫做“互宝”,它身高约1.5米,蓝眼睛,“互”取自互联网法院的“互”字。
“互宝”机器人不仅能指引当事人立案,还可以回答法律问题:“文章被其他网站转载,如何维权?”“著作权被侵权,对方承担何种责任?”“借款人不还款,担保人需全部赔偿吗?”这些专业的法律问题对“互宝”来说都不在话下。
与传统法院不同的是,传统法院进门首先是人工登记、安检,而互联网法院则是一排“刷脸”闸机:通过“刷脸”对法院立案、参加庭审的当事人进行“人脸识别与实名认证”。
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姜颖介绍,“刷脸机”对人脸五官特征及证照信息扫描识别后,后台系统可实时与公安系统的身份信息库、北京市司法局的律师信息库存储的主体身份信息进行比对,确保实名认证功能安全易用。它相当于是互联网法院的“门禁”,当事人进入法院后,凭自己的人脸、身份信息进入特定的法庭,法官也通过刷脸门禁进入预约过的法庭。
开辟“感知在线诉讼区域”
进入法院后,如果当事人到法院起诉并未携带起诉状,或不会书写起诉状,可以应用“智能诉状一体机”解决问题。在“智能诉状一体机”中选择案由,并根据对系统自动生成的案情引导问卷做出选择,就可以得到一份由系统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自动生成的起诉状。当事人进行诉状信息预览并确认后即可用于起诉。
北京互联网法院还在一楼左侧特别开辟出“感知在线诉讼区域”,分为立案e点通、多元调解亭、网络调解室、在线审判全景演示、网络法庭、科技之窗、智能执行、电子留言区八大模块。
在“多元调解亭”,拱形的玻璃门隔离出两个独立的调解室,嵌入的诉前调解平台对接有70多家行业调解组织。
同意进行诉前调解的当事人,只要在家进入平台搭建的系统,就可以“足不出户”进行远程在线调解。调解完成后,调解协议、调解申请确认书就可以回传到立案的诉讼平台。
姜颖介绍,不管调解是否成功,结果都会自动反馈到立案系统,调解成功并申请司法确认的案件会被系统直接列入申请司法确认,得到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就可以执行。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将由法官进行后续的审理。
一个特别的“高科技”细节设计是:在调解进行时,原本透明的玻璃可以调成“雾化”状态。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兼顾体验区和实际应用区两个功能,玻璃透明状态时便于体验人观看实景,调解员进行调解时则采用雾化玻璃状态,隔绝外界干扰,不影响调解的进行。
“弹屏短信”解决送达难
为确保当事人对案件的知情权,并解决法院“送达难”问题,北京互联网法院引入了“弹屏短信”技术,通过电子送达方式化解难题。法院会通过系统向当事人发送记载送达内容的弹屏短信,只有当事人点击确认,手机才恢复正常的状态,不点击确认,手机将保持锁屏的状态,当事人确认即视为送达。
在“文书自动生成模块”体验区,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一份简易案件裁判文书自动生成的过程,生成的裁判文书有绿、黑两种字体,绿色字是从平台抓取的案号、当事人基本信息、案件事实、适用的法律条文等个性化信息中抓取的,黑色字体则是固定模板内容。
“通过庭审之后形成裁判文书初稿大概只需要十几秒钟,法官只需要进行简单修改和校核就完成一份裁判文书。
专访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
北京对互联网司法保障的需求巨大 将对互联网治理法治化作出贡献
【人物简介】:
张雯,汉族,1968年8月出生,新疆乌鲁木齐人,1990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管理学硕士。曾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2016年12月,任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8月1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表决任命张雯为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
9月9日,全国第二家互联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揭牌。作为一家独立建制的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采取“撤一设一”的方式,50个员额法官编制也属于“大体量”,从中央到地方对其重视可见一斑。
在张雯看来,北京互联网法院不仅是“用互联网方式来审理案件的法院”,未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将对互联网治理的法治化、互联网领域的规则制定,通过审判和判例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