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与中国力量
2017年10月09日08:29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毛泽东诗词与中国力量
毛泽东诗词具有永恒的魅力,凝结着无穷的中国力量,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之气,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
毛泽东诗词形象地寄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救亡图存和励精图治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毛泽东诗词具有永恒的魅力,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之气,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毛泽东诗词凝结着无穷的中国力量。
真情的力量
毛泽东是内心情感极其丰富的一代伟人,诗词无疑是承载毛泽东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他的情感不是一般文人借助风花雪月所传达的那种“小我”之情,而是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大我”之情。这是毛泽东诗词具有经久不衰的感染力、影响力、震撼力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个诗词巨擘,他的情感炽热真挚,儿女情长之中流溢出无限豪迈。毛泽东爱憎分明,对不同的人和事所流露的感情不一样,而同样的情感因素有可能出现在不同的诗词作品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毛泽东诗词中多处出现“泪”字,多见于他为杨开慧而写的诗句中,毛泽东深邃广博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一斑。《虞美人·枕上》中,爱而相思,相思而愁,因愁而泪,“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贺新郎·别友》中,感念夫妻分别,“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欣闻革命成功喜极而泣,“泪飞顿作倾盆雨”。1961年,毛泽东写了《七律·答友人》。1975年,毛泽东对卢荻说:“‘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毛泽东多次慨叹“开慧之死,百身莫赎”。针对“我失骄杨君失柳”一句,章士钊曾询问毛泽东“何谓骄?”毛泽东答曰:“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而当毛岸青和邵华请他书赠《蝶恋花·答李淑一》时,他提笔写成“我失杨花君失柳”,并说:“称‘杨花’也很贴切。”称杨开慧为“骄杨”,是对外而言,表达的是党的领袖对一个革命烈士的赞美;称杨开慧为“杨花”,是对内而言,表达的则是丈夫对妻子的不尽思念。毛泽东性格刚毅,又柔情似水。他的感情是那么丰富执着,又是那么真切质朴,缠绵悱恻而又荡气回肠。
人民的力量
1927年“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引兵井冈,队伍只有区区数百人。而到1949年已壮大成“百万雄师过大江”“横扫千军如卷席”。毛泽东之所以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把人民看作是生存之基、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毛泽东人民观的诗意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在注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明确说明“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毛泽东用如椽大笔塑造人民形象,热情讴歌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事业。
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毛泽东缔造人民军队,开展人民战争。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努力放手发动群众,使敌人陷落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枯木朽株齐努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洪流,将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用诗词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他十分欣赏“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发展局面;高度赞扬“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果;努力调动“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冲天干劲;充分肯定“不爱红装爱武装”“拒腐蚀,永不沾”的一代新人。
正义的力量
在一生的革命事业中,毛泽东最得心应手的是指导战争。在长达20多年的战争生涯中,他直接和参与指挥战争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巨、胜利之大、经验之丰富、思想之深刻,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均属罕见。毛泽东精辟地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外侮需人御”“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毛泽东领导的是反侵略、反压迫、反剥削的人民战争。“六月天兵征腐恶”“天兵怒气冲霄汉”。毛泽东心目中的“天”,是民心民意,是人民当家作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领导的“天兵”,不是神话传说中的天神之兵,而是谋求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争取世界和平的正义之师、仁义之师。革命战争的本质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这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力量源泉,也是“马背诗人”毛泽东自信乐观、从容不迫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的军旅诗词在毛泽东诗词当中举足轻重,这些作品内容博大、词章峻秀、笔力雄健、挥洒自如。而在其背后,则凝结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灵活驾驭,使他能够在统率千军万马时拥有炉火纯青的战略思维和策略艺术。“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军队是正义的化身,具有势不可挡的无穷力量。“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不到长城非好汉”“宜将剩勇追穷寇”。毛泽东诗词不仅从道义上对中国革命战争加以高度肯定,而且从审美角度赋予其庄严、伟大、刚强、悲壮的崇高美。
道路的力量
立志救国救民,是毛泽东一生的主线。1921年,毛泽东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新民学会的宗旨。但他也深知,必须找到实现宏伟志向的“大本大源”。在探索过程中,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缔造了中国共产党,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宏伟史诗,也是毛泽东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三句诗描绘中国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间正道”,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也可以用毛泽东的三句诗,来勾勒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深层原因。第一句诗出自《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革命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中国的命运应该由谁来主宰?那时的毛泽东仍在进行苦苦的思考与探索。第二句诗出自《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泽东后来在解释“心潮”时写道:“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局,毛泽东毅然发动秋收起义,引兵井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第三句诗出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贴切的诗化总结。
井冈山道路是一条人间正道,是中国革命的制胜法宝,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光辉。毛泽东对井冈山情有独钟,有着深厚绵长的“井冈情结”,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三首词又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这一现象在毛泽东诗词中绝无仅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它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