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首页==   = =关于中科= =   = =新闻中心= =   = =行业动态= =   ==中科业务==   = =中科文化= =   = =中科艺术品= =   = =联系我们= =  
国家新闻

 
  连载(十五):副董事长吴总所著《陌生的老路》  
发布时间 2017-06-22

 

副董事长吴总所著《陌生的老路》

连载(十五)

第四章  从海外基地向国内提供能源

  3  

2017622  150 -163   

 

3、从安大线夭折到“里海折戟”

 

全世界有5大产油国,分别是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伊朗、中国。5个国家有个明确分野,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美国和中国是石油进口国,而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朗是石油输出国。

沙特阿拉伯有全世界已被证实的最大石油储备量,长期以来是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大国,但是在2007年被俄罗斯赶超,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大国。俄罗斯每天的石油产量相当于全球石油供应量的12%,而且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储备国。美国每日石油产量占全球每日石油供应量的11%。中国每日石油供应量约占全球份额的5%。伊朗每日的石油产量比中国稍微少一点,占了全球份额的4.9%

过去,中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沙特阿拉伯及中东其他产油国,像阿联酋、科威特等,要出动运油船,从阿拉伯半岛拉到中国。相比之下,中国和俄罗斯是邻国,有漫长的共同边境,俄国人只要把输油管铺设到中俄边境,就可以哗哗向中国供油。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选择俄国石油比选择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更划算。

多年前,只要提到苏联石油,脱口而出的词是巴库,认为苏联石油是大部分是从那儿来的。公元10世纪,巴库就开始挖井汲油。世界工业化开采石油始于1877年,而巴库早在1873年就已打出第一口油井。20世纪初,巴库是世界产量最高的油田。1901年几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成为南高加索工业中心和俄国石油基地。

1940年,巴库石油生产达到高峰,产量占苏联总产量的七成以上。此后巴库原油产量开始下滑,但直到1950年仍然是苏联的第一大油田,石油产量占苏联总产量的四成。50年代后储量日益衰减,原油产量在累计开采12亿吨之后走向衰退。1955年原油产量占全苏联的比重降为15%。1970年跌至5%左右,到80年代,其所占比重不到2%,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发展速度大为减慢,地位不断下降。

巴库衰微后。俄罗斯原油主要蕴藏在东部与北部,仅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的原油储量就占全俄的四分之三左右,其次为季曼—伯朝拉地区。俄罗斯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地区。其北部沿海及近海地区将是有希望的原油蕴藏区。

西西伯利亚油田采油区主要分布在秋明州,因开发晚于巴库油田和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称“第二巴库”),故而称“第三巴库”。这里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储集区和产区,油田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远景储量240亿吨,探明储量约40亿吨。油田于70年代末超过伏尔加—乌拉尔油田产量,居全苏第一位。90年代初,产量超过4亿吨,占全苏原油总产量的四分之三。西西伯利亚油田发现150多个储油区,开发40多个,重要的有萨莫特罗尔、乌斯季—巴雷克和萨雷姆等大型油产区。西西伯利亚油田通过多条管道将原油输向原苏联各大炼油厂,进而把原油转运到黑海、波罗的海和太平洋沿岸油港,向国外出口。

伏尔加—乌拉尔油田储油区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油田于第二次大战期间开始建设,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苏联最大石油产区,由1978年起产量落后于西西伯利亚油田,产量也逐年下降,仍保持在1.2~1.5亿吨之间,占全俄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鞑靼自治共和国的罗马什金、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的阿尔兰和古比雪夫州为该油田的三大产油区,三者合计产量占全油田八成以上。该油田位于俄罗斯经济发达地域,油品需求量大,因此,原油加工与石油化学工业发达,区内有大型炼油厂10多座,年加工能力达1.5亿吨,原油与油品管道纵横交错并通往外区。

季曼—伯朝拉油田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东北部的高纬地区,地处能源短缺的西北区,距耗能高的中央区较近。原油生产主要集中于科米自治共和国,乌萨为该油田最大采油区。全油田年产原油2000万吨左右。

除了上述三大油田外,还有北高加索油田(年产1000万吨左右)和萨哈林油田(年产250万吨左右)等。

俄罗斯的原油加工能力几乎与原油开采能力相当,但深加工水平远低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炼油厂主要分布于油品需求量大的欧洲部分,乌法与萨马拉的炼油能力各为4000万吨左右,炼油能力超过1000万吨的城市还有鄂木斯克、下诺夫哥罗德、安加尔斯克、彼尔姆、格罗兹尼、雅罗斯拉夫尔、基里希和莫斯科等。

天然气工业俄罗斯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丰富、产量最多、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天然气管道最长、出口量最多的国家。俄罗斯天然气的探明储量,80年代末约40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主要分布于西西伯利亚地区,其次为伏尔加—乌拉尔区、科米自治区共和国、北高加索和西西伯利亚等地。

西西伯利亚天然气田几乎都分布在秋明州。秋明天然气田占全俄产量的85%以上。乌连戈伊气田的探明储量约8万亿立方米,为世界第一大气田,80年代末已达3350亿立方米,占全俄产量的一半以上。俄罗斯天然气管道长度超过20万公里,主干线均由西西伯利亚各气田通向欧洲地区,进而将管道伸向东欧与西欧,并向那里出口天然气。

中国距离中东产油国很遥远,而与全球最大的产油国俄罗斯是邻国,两国有漫长的共同边界。既然如此,何必舍近求远,海外石油供应没必要吊死在中东产油国这棵树上,可以考虑把重点转移到俄罗斯,通过陆地上的管道把俄罗斯的原油运进中国境内。

俄罗斯人早就看到了这步,并做了相应安排。1994年,俄罗斯石油企业主动向中方提出修建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地区石油管道的建议。这个建议正中中国人的下怀。

当时,中国与俄罗斯已确立战略伙伴关系。1992年底,叶利钦总统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实现了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1994年9月双方签署第二个《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再次访华,中俄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第三个《中俄联合声明》,双方正式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年,两个战略伙伴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石油管道项目赫然在列。

2001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铺设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协议。这条原油输送管道被称为安大线,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绕过贝加尔湖后一路向东,经过赤塔州进入中国,直达大庆,全长约2260公里,投资约25亿美元。

但是,仅过了一年,俄罗斯人突然变卦。2002年底,承担安大线技术经济论证的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声称,俄罗斯要要放弃安大线,改修从东西伯利亚经过远东到太平洋港口的石油管道,即安纳线。

俄罗斯人的这次变招,意图很明显,那就是通过一条管道,既向中国供应石油,同时把石油供应日本,日本隔着日本海与俄罗斯远东港口相望,日本的输油船直接到俄罗斯的太平洋港口接收就是了。

这么一来,中国石油界就不乐意了。安大线把俄罗斯原油运到大庆,在大庆的炼油厂直接加工成汽油,就可以使用了。俄罗斯的输油管道终点在纳霍德卡,中国石油业界还得把石油运到大庆的炼油厂。而俄罗斯为了照顾日本,中国石油人得到俄罗斯远东港口才能拿到石油。

2002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对中俄石油管道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时,俄输油管道公司突然抛出一个准备替代中俄石油管道项目的新方案,建议俄政府铺设一条西起东西伯利亚的安加尔斯克,东到俄远东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前,俄总理卡西亚诺夫向外界表示,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出发的石油出口管道,首先将铺设到中国大庆,至于什么时候在中途分岔,并将其延伸至俄罗斯的远东港口纳霍德卡,主要取决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今后石油勘探开采的前景。至此,俄罗斯围绕东部地区石油出口线路的争论终于落下帷幕。

2003年2月,俄能源部部长尤素福夫主持召开会议,出台了一个折衷方案,将安大线和安纳线两条线合并为一条线,在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干线上建设到大庆的支线,其中到中国的管道线路将优先开工。

当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兴建中俄原油管道的协议和600万吨原油的铁路购销合同,安大线一时胜出。但是,中国人高兴了没几天,刚刚进入8月,俄国人又一次变卦了,决定将优先铺设安纳线。

9月,俄自然资源部宣布将最终否决尤科斯石油公司提出的铺设安大线方案。后来,俄国相关负责人撂出底牌,之所以出台安纳线,是由于这条管线一直通到太平洋日本海岸边,可以照顾到日本。

安大线黄了,中国人心里不痛快,而在随后的供油谈判中,又遇到新麻烦。外贸谈判本来就锱铢必较,而中国和俄国都不富裕,俄国向中国提供石油,价格上当然有的扯。中方认为,对华出口原油的合理价格应以阿穆尔州的斯科沃罗丁诺计算;而俄方则认为应以滨海边疆区港口科济米诺处的原油价格为准。中方主张的斯科沃罗丁诺处的每吨原油价格要比俄方坚持的科济米诺处的原油价格便宜大约30美元。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透露,中国单方面按照自己的定价向俄罗斯支付石油款,造成拖欠石油款数额不断上涨。

中国从俄国进口石油十来年后,油价自2014年开始暴跌,主要是因为供应过剩及需求不足。那些生产成本更高的生产商,例如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不得不减产和暂停勘探作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按照过去的价格从俄国进口石油就有些问题了。就像售楼,如果在楼价大涨前买的房子,就占了便宜;相反,如果在楼价大落前买的房子,就肯定吃大亏。中俄签订的长期供油合同是在油价暴跌之前,中国吃亏。但还有一个有缝隙,那就是中俄在签约时,是否有允许价格浮动的条款?

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是在俄罗斯遭遇危机前就布局好的,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订长期供油协议,规定俄罗斯逐年增供原油。协议期限25年,当时的估值为2700亿美元,属于超级能源大单,按照惯例,交易价格不会预先固定,而是会随行就市,以某个即时的标杆价格作为依据调整。所以每桶90美元几乎可以肯定是随行就市的价格,只不过不知道是以什么交易公式算出来的。

2015年,西方报纸盛传,俄对华原油出口每桶均价90美元 高出国际油价50%。这样的消息似乎坐实了“中国在力挺俄罗斯”。鉴于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要帮助俄罗斯走出西方制裁和油价大跌的双重困境。而且中国为了支持俄罗斯,不惜充当冤大头,给俄罗斯送钱。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据我了解,根据双方签署的相关合作协议,原油贸易价格公式是与国际油价挂钩的,也是随着国际油价走势波动的。”

中石油为什么不公布中俄原油长期贸易协定?一个解释是,事实上,任何企业都不愿把贸易协议公布于众,采购价格甚至价格计算公式大家都知道了,等于漏了底牌。跟别的公司谈判时易陷入被动。俄方同样把这类协议的内容作为商业机密。在商业机密制约下,单看90美元这样一个数字,得不出确定结论,不能说价高,也不能说不高。即便知道价格浮动的计算公式,也还要一并考量影响定价的其它因素,才能有判断依据。比如中方的贷款援助、预付款数额;俄方的税收优惠等。所以准确的判断必须结合具体情形、逐条分析合同细节才能作出。

公开透明,将泄露商业机密;不公开,官员的良心和良知又不大可信。如何是好?其实也简单,人大代表公众监督即可。对油价跌到60美元却还在花90美元买油这种蹊跷的事,可以召开听证会。理论上,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人大作为全民的代表可以也应该行使股东权力。法律上,《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人大监督中俄石油交易,名正言顺。中国到底有没有买贵俄罗斯石油,人大完全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从政治角度看,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应当为中俄合作赋予实质性的内容,不是说给第三方听的。既不能完全把战略伙伴关系视为保护性屏障,也不能仅仅在场合上说说,在关键时刻置于一边,不当回事。

2002年12月发生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被迫放弃参与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拍卖会的事件,而有迹象表明,它的始作俑者并不完全来自企业,可以认为有俄罗斯政府高层的影响。

斯拉夫公司是俄罗斯第9大石油公司,也是国有石油公司,拥有20个油田及区段开发许可证,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都有工厂,日提炼能力60万桶,日产原油30万桶,占俄罗斯原油总产量的近4%。

2002年12月18日,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竞拍会在莫斯科举行。但是,原本气氛应该热烈的拍卖会却显得很冷清,由于不允许记者进入现场,守候在拍卖室外的媒体记者只能通过观看现场转播进行报道。整个拍卖过程极为平淡,仅仅用了4分钟便宣告结束,最后获准参加拍卖的7家公司代表,只有3次举牌竞价,而且所有投标者都和获胜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和秋明公司有关系。

在拍卖会举行的前夕,原本呼声很高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然宣布主动退出,更让人感到这次拍卖会的台前幕后都有些文章。

按照俄罗斯方面的最初的设想,此次拍卖斯拉夫石油公司,起拍价为17亿美元,拍卖收益将转移到俄罗斯2003年联邦预算中。中石油宣布参加竞拍之前,有13家公司向俄罗斯反垄断部申请参与拍卖,市场专业人士据此估计斯拉夫石油公司的售价最终可以达到25亿美元。而在中石油参与后,它的出价可能会比俄罗斯公司的出价高一倍左右,最终价格可能提高到30亿美元。

但是,最后的拍卖结果让人吃惊,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与秋明石油公司共同组建的“投资石油公司”仅以高出起价1亿多美元的18.6亿美元价格竞拍成功,获得斯拉夫石油公司74.95%的股权。

拍卖结束,拍卖组织者俄罗斯联邦资产基金会主席弗拉德米尔•马林确认拍卖的合法性,说:“我们当然不欢迎或者支持秘密交易。但是我们认为这次拍卖没有出现违法行为。”

俄罗斯各界议论纷纷。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感到气愤,认为成交价低于20亿美元绝不可能。杜马一位议员密克哈尔•扎多诺夫说:“很明显,拍卖是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进行的。西伯利亚公司赢了,(国家)预算输了。”当时俄罗斯政府日子不好过,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高达170亿美元的外债。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尴尬事?自从12月15日,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内的竞标者在最后期限内递交正式申请后,俄罗斯就认为不能让中国人渗透进俄罗斯的石油业界。俄罗斯国会通过一项建议案,反对俄罗斯将实行私有化的国有公司股出售给外国公司。

当天,俄国家杜马就发表一项声明,该声明引用1993年私有化条例第5条的规定,即在私有化过程中,不允许另外一家国有股份超过25%的俄罗斯公司参与私有化。声明认为,如果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这样一个完全由国家控股的公司参与私有化,就会违背俄罗斯私有化的进程的原则。17日,杜马投票对1993年私有化条例做出补充,将这项法律规定的适用对象扩大到外国的法人和自然人。

俄罗斯杜马议员尼米佐夫表示,中国政府所拥有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想获得俄罗斯石油公司的控股权,除了表面上的经济目的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这将使中国拥有对俄罗斯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杠杆。他说,如果俄罗斯允许中国公司参加投标竞争的话,那俄罗斯等于犯下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缘政治错误。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石油公司代表16日与俄政府和联邦资产基金会举行了一整天磋商,当晚决定退出斯拉夫石油公司竞拍。俄罗斯政府副总理阿列克谢·伊沃林对中国的这一决定表示欢迎,说:“中国的石油公司是国家公司,而我们说的是私有化,出现这样的局面,即一个国家的资产只是简单的转交到另一个国家手里的局面,这是不合逻辑的,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其找到私有者。”

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俄联邦资产基金会向中石油代表解释说,要想收购斯拉夫石油公司,必须收购秋明石油公司和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在斯拉夫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部分债权,而这部分债权的费用相当于斯拉夫石油公司国有股的起价。否则,即使中国公司在拍卖中获胜,秋明公司和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也不允许它管理斯拉夫石油公司。这两家公司并没有对这种说法做出评论。《生意人报》对中石油退出竞拍的评论是,“中国人主动放弃竞拍的做法不仅使联邦资产基金会,也使要为吸引外资创造良好气候的俄政府保住了脸面。”

俄罗斯通过立法阻止中国参与竞买活动,实际上有自身利益的问题。如果允许外国公司参与,那么18亿美元是绝对买不下斯拉夫石油公司的。俄罗斯的投资环境的确存在问题,法律可以随时更改,而且是有目的地去更改。这样的更改来得很突然,不透明,实际上是在打击外国投资者,对俄罗斯的投资环境造成了影响。中国在这个时候主动退出来,在资格审查时就不会有中国,可以避免到审查时将中国刷下来的局面。从俄罗斯政府的角度来看,它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会使中国显得很狼狈,如果我们反过来再去追究俄罗斯的责任,最后就会对两国目前较好的合作形势产生不良的影响。

中国石油安全概念是1993年提出来的,那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量以每年1000万吨的速度逐步递增。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大概是石油产量的增长速度5倍。但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有56%来自中东地区,该地区一直以来都不太稳定,不能过度依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收购斯拉夫石油公司是想寻找一条新途径。虽然这次失败了,但以后只要有机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还是要去的,双方的合作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中断。

里海位于亚欧大陆连接处,面积与中国云南省大小相当,被视作21世纪最有潜力的产油区。2007年8月18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坦纳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纳扎尔巴耶夫在会后表示:“里海将与中国西部连接起来。”

阿塞拜疆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位于外高加索东南,东临里海,南邻伊朗,北靠俄罗斯,东部与哈萨克斯坦、土克曼斯坦隔里海相望。巴库油田在阿塞拜疆境内,这个国家日子过得去,在苏联时期,阿塞拜疆和俄罗斯是仅有的两个不需要中央财政补贴的共和国。

很长一段时间,凭借地缘优势,俄罗斯垄断中亚石油出口,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美国逐步逼近,以图削弱俄罗斯对中亚的影响。美国与阿塞拜疆签订协议,约定修建一条绕过俄罗斯的石油管道,以图把里海的石油运往欧洲,为此,美国先拿出了170万美元担保。对于美国的挤压,俄罗斯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为此,俄方作出了帮助哈萨克斯坦建核电站等一系列承诺。里海和中亚进入新博弈时期。

由于巴库油田的衰退,里海的大部分石油生产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寻求多元石油利益的意愿强烈。哈萨克斯坦可能的石油出口走向主要有四条:向西通过阿塞拜疆到土耳其;向南通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到印度;向北通过俄罗斯到欧洲;向东通过新疆流向中国。相比的话,北去俄罗斯受制于人;向南,阿富汗的动荡让人望而却步;向西要通过的国家太多,涉及太多政治因素,况且是由美国主导的过长线路。而将石油管道修向中国方向,毫无疑问是明智的选择,没有过多政治因素掺杂,这就注定了中亚与中国的互利与双赢。

2007年8月,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签署关于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协议,管道与中石油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另一处油田和管道相连接,建成从里海横跨整个哈萨克斯坦直到中国的出口路线。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与哈萨克斯坦能矿部部长伊兹木哈姆别托夫分别签署两国政府关于在油气领域发展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补充纪要、关于中哈油气管道合作等协议。,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签署关于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协议。

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哈萨克斯坦政府签订购买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60.3%股份的协议,是中石油在独联体的第一个大型投资项目,中石油进入后,2000年起,扎那若尔老油田年产量平均以19%的速度递增,连续4年超产,平均年超产29.5万吨,原油年产量翻了一番。接着,中石油破解地质、钻井、完井等世界级难题,使肯基亚克盐下这个上亿吨储量的油田起死回生,建成年产能力200万吨规模的新油田。2002年,中油阿克纠宾获得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油气资源勘探权后,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用于资源勘探。并于2005年6月,在这个西方石油公司勘探过并无功而返的区块,公司第二口探井A-1井获得重大突破,试油获日产近200立方米的工业油流。

卡沙干油田区块位于北里海水域。油气勘探、开发的产量分成协议包括卡沙干、卡拉姆卡斯D:\Documents and Settings\IBM\×ÀÃæ\Image_4030.jpg和卡伊兰3个油田。2002年OKIOC宣布北里海项目的商业发现。卡沙干油田近30年来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油田,其储量世界第五。预测地质储量380亿桶,在注气的工艺下开发的可采储量达130亿桶。北里海项目共有11个区块,总面积达5600平方公里,开发成本将从570亿美元提高至1360亿美元。

中国不差钱儿。2003年3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以6.15亿美元的价格与英国天然气公司(BG)达成协议,收购其在哈萨克斯坦北部里海卡沙干油田8.33%的股份。其后,中石化以相似条款、相同价格宣布收购BG在这个油田另外8.33%的股份。

美国《商业周刊》称:“中国石油公司在全球发起咄咄逼人的石油投资和收购行动,这一行动很可能从中亚地区一直延伸到北非。这一行动的任务是获取足够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以满足中国未来几十年内大量的能源需求,同时缓解对中东地区石油的过度依赖。

很难说西方国家的举动有没有相互关联。不久,英国天然气国际有限公司(BG)通知中海油,哈萨克斯坦北里海项目的现股东决定行使优先购买权,收购BG曾同意向中海油出售其在北里海项目的的权益。这意味着中海油与北里海项目彻底无缘。而没过几天,中石化也同中海油命运一样,收购北里海项目搁浅。

2003年,中国石油里海折戟,使得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石油战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促使一度搁置的泰国克拉运河方案重新进入决策层视野。一度被认为胜算在握的里海北部油田股权认购在最后关头失败,不仅使中海油与中石化长达两年多的准备工作付诸东流,更是继去年底,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退标和中俄石油管道改线风波之后,中国石油"走出去"战略遭受的又一记重创。一位石油专家认为,失意里海使得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东仍将是中国原油进口最主要的基地,也使得对石油海运安全的考虑,需要重新强调。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中海油收购受挫,“对大石油公司而言,掺杂政治敏感的商业交易总是与地盘之争相伴随。”为获取石油利润和保障石油供应,各国动用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等一切手段,某些地区甚至出现行贿和暗杀。如果我们的石油企业把困难估计的充分一点,并尽早向政府汇报,通过政府把工作做在前头,很可能就不会失败,因为优先权交易要服从于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批准。

这次阻止收购的壳牌、埃尼、埃克森美孚等西方石油巨头与中国公司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是需求旺盛的国内市场,对他们充满吸引力。但要把潜在的市场优势变成真正竞争优势,需与具体项目挂钩。中海油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上游油田,获得合资实体25%的股权,还享有勘探参与权,是建立在中国LNG(液化天然气)市场筹码之上的。如果我们把里海项目与通往中国的管道联系起来,可能又是另一番情形。

相比之下,中国国内的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寻找项目时出现盲目竞争现象。三大公司“走出去”的机构互不相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有中国国际勘探开发公司负责如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地的业务,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也有国际勘探开发公司开展其他地区业务,如收购赫斯公司在印尼的区块;中国石化集团的海外勘探开发业务是归集团公司负责,中海油是股份公司负责。这样就更加显得杂乱和分散,如何与西方跨国公司去竞争?要加大对中国石油走出去的研究、指导和协调力度,在现有的机构框架下起码要做到在同一个项目上,一个声音对外。

石油对外依存度是国家石油净进口量占本国石油消费量的比例,是衡量国家石油供应安全的重要指标。一般将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看做安全警戒线,但各国发展阶段和自身需求不同使得国际标准并非不可逾越的红线。比如印度石油对外依存度近70%,石油净进口量约八九千万吨,而专家普遍认为该国石油进口量并不高,石油安全风险不大。韩国、日本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近100%,能源的运行却依然平稳。

从1994年开始,中国就一直是石油净进口国,而且对外依存程度越来越大:早在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中净进口所占比例就超过了50%的红线,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已经高达55.6%,并且仍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在本国石油生产无法提高的情况下,中国未来因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而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将不断撕大其石油缺口。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创新高主要在于,中国经济发展要求能耗消费与储存和世界石油贸易格局深刻调整。中国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能耗大的汽车、家电等产品在经济中比重急剧上升,国内对于石油需求大幅提升,石油消费还将持续较快增长。但中国国内石油产量当前还满足不了如此巨大需求,使得我们在面临国内外市场供需失衡、市场供给不足时,难以短时间内保障油品供应。

美国过去保留国内油气资源不开采,依赖从国外进口,200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一度达到63.66%,近年美国加大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石油对外依存度自2008年开始缓慢下降,2009年为55.69%,2010年为53.7%。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多种能源和新能源利用方式的成功转变,未来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也必然降低。

石油已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甚至是综合国力提升的软肋,而这只是中国未来面临的能源问题的一个方面,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在2008年至2035年间全球新增一次能源需求中有32%来自中国。目前中国一次能源消耗中较大部分仍然来自煤炭,但由于中国石油资源的相对贫乏和未来较快的经济增长,石油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

尽管未来的石油安全问题非常严峻,但中国已积极布局:逐步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制、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投资国外石油生产以确保油源,以减少中国未来可能发生的石油供应风险。在这方面,美国或许值得中国借鉴: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虽然控制了中东,但其石油进口对中东的依赖程度却不高。

在油价下跌过程中,石油出口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自然也成为它们主要的争抢对象。2011年始,中国通过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纳霍德卡石油管道从俄罗斯运输石油,到2016年,在过去5年里,俄罗斯对中国石油出口量翻了一番。俄罗斯在中国的石油进口市场份额迅速提升,部分源于俄罗斯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石油人民币”甚至有代替“石油美元”的趋势。尽管石油远不是买方市场,但在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下,像中国这样的大客户一直是卖方抢夺的对象。目前看来,在抢夺中国市场的战役中,俄罗斯略胜一筹。

2014年,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油气权益量超过1.3亿吨,意味着维护美元霸权地位的石油美元体系正在逐渐瓦解,“石油人民币”将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即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当年美元成为全球性货币时也是这么做的。中国是重要原油进口国,采购时优先选择可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供应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俄罗斯、沙特、伊拉克等中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国,也是中国商品的输出地。他们卖石油收人民币,这个钱还可以再从中国买东西,少换一次汇可以节约很大的成本。

连载(十五)第四章  从海外基地向国内提供能源  3 节 

 2017年6月22日  第 150 -163    页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中科投资版权所有   电话: 01064920113    京ICP备2024062504号-1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