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首页==   = =关于中科= =   = =新闻中心= =   = =行业动态= =   ==中科业务==   = =中科文化= =   = =中科艺术品= =   = =联系我们= =  
国家新闻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40连载  
发布时间 2025-05-23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40连载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三章 第1
185-190页2025523 


 

     第3

 

                  12名正式代表与1名列席者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723日至31在上海举行,出席者13人,包括正式代表12人,列席者1人。在那个时代,这个班底文化程度不低,曾留学日本4人(李汉俊李达周佛海董必武),出自名牌大学4人(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陈潭秋),毕业师范学校3人(毛泽东、王尽美、包惠僧),秀才1人(何叔衡),中学生1人(邓恩铭)。除毛泽东等人外,有一半以上的人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外语。

 

1、李汉俊:是否第一个提出建党

说李汉俊,要从他哥哥李书城说起。1882年,李书城生于潜江县沱埠垸袁桥村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选派学生赴日学习,他中选东渡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1905820日,东京赤坂区阪本金弥家成立同盟会,他加入了。1908年回国,在广西桂林任陆军干部学堂及陆军小学堂监督。1911112日在武昌参加首义。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场举行登坛拜将仪式,将印信、令旗、令箭授予黄兴和李书城。二人率军进攻汉口守敌受挫,其后再战。

李书城的弟弟叫李汉俊,生于1890年,赴日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土木科。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说他是“身材不高之青年,发稍长,长脸,血色不足,目带才气。手小。态度颇诚恳,同时又让人感到神经敏锐。第一印象不坏,恰如触摸细且强韧的钟表发条”。

19181月,李汉俊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农历岁末回国,住在上海霞飞路渔阳里胞兄李书城家。这时,戴季陶闯入了他的生活。

戴季陶生于1891年,四川广汉人,留日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长期办报写书,1917年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运动前,戴季陶与李汉俊、沈玄庐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作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系列杂志,编辑部初设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新民里5号,19201月底搬至三益里。说这份杂志的影响,看施存统后来的回忆就可略知一二。当年他所在学校有400多师生,订阅《星期评论》400来份,几乎人手一册。

戴季陶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话虽然这么说,他却另有实惠打算,私下对孙中山说:“工人直接参加政治社会运动的事已经开了幕,如果有智识有学问的人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思想上智识上来领导他们,将来渐渐地趋向到不合理不合时的一方面去,实在是很危险的。所以我受了罢市风潮的感动,觉得用温和的社会思想,来指导社会上的多数人,是一桩很紧要的事。”所以,他参与若干成立中共的筹备活动。

在中国,过去“党”这个字不是个好字眼儿,本意从黑,用于贬义,如结党营私,有偏袒之意。旧时党字更多指亲族。现代汉语中所说的党,是为执政目的结合起来的团体。

是谁第一个提出建党的?湖北大学教授田子渝在《中国最早提出建党思想的是李汉俊》一文中指出,191995日至7日,李汉俊与人合作,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翻译日本社会主义者山川菊荣的《世界思潮之方向》,李汉俊写了几句话附在译文后,称:面对世界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我们中国怎么样?中国决不能在世界之外,也不能在世界之外。”“我呢?人家叫我做民党,叫革命党,我应该在这一点有切实的打算。”民党是指在中国建立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性质相同的政党。田子渝认为,这句话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有关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文字材料。“革命党”与后来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有一定距离。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想法犹如一粒受精卵,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生命的“有丝分裂”。

李汉俊之所以能提出“民党”或“革命党”,天然优势是语言天赋。那时中俄间交通困难,俄国资料大都由英文、日文转译。精通日、德、英、法四国语言的李汉俊集中精力从事翻译、撰写工作,用现在的话说,他接触的信息多,也就知道该做什么。

李汉俊的处女作《怎么样进化》发表在19198月的《星期评论》上。他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90余篇译文和文章,在《星期评论》上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章38篇,着重宣传十月革命的胜利,称“只有发动广大民众起来,进行阶级斗争,实行彻底的改造”,才达到推翻封建社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阶级论,并且以阶级斗争学说提出,与改良主义完全相悖。

19204月,陈望道在浙江义乌分水塘翻译了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稿子送到陈独秀手里,陈独秀转给李汉俊,李汉俊一一校正完毕,作了修改,顺利出版。李达翻译《唯物史观》遇上了困难,李汉俊热情相助,李达在附言中写道:“那些外遗的地方,大得了我的朋友李汉俊的援助。”李达翻译荷兰郭泰著《唯物史论解说》时,遇到些麻烦,请李汉俊帮助解决。后来,李达在翻译附言里写道:“我有一句话要声明,译者现在德文程度不高,上面所说的那些遗漏的地方,得到了我的朋友李汉俊君的帮助。”

陈独秀到上海组建上海共产党小组时,李汉俊是陈独秀家的常客。李汉俊将戴季陶、沈玄庐介绍给陈独秀。陈独秀对戴季陶心仪已久,戴季陶对这位《新青年》的骁将惺惺相惜,相见恨晚。戴季陶将自己租住的楼让给陈独秀住,这里成了陈独秀的家,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以及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诞生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时,这个小楼又挂了外国语学校的招牌。

经李大钊介绍,俞秀松在19203月底入住《星期评论》编辑部。一到社里,便被盎然生气打动,“快乐天真的空气充满我底四周,真觉得做人第乐趣。”施存统、陈公培也相继住进来。施存统是浙江一师风潮中的要角,到申城后结识戴季陶、陈独秀思想界的“大人物”,后来由于戴季陶力荐,他东渡日本才得以成行,后来回顾这段往昔岁月也唏嘘不已,感慨之所以从无政府主义转过来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戴季陶在《星期评论》社给予他最大影响。

《星期评论》社汇聚着一批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才俊,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可以听到毫无虚伪客套地相互直呼姓名。

1920年春夏,踏进三益里17号,会看到这样一番景象:李汉俊正奋笔疾书,没时间搭理他人,写的是关于劳动运动的新鲜内容;杨之华是社元老沈玄庐的儿媳,放弃教师职业到这里,原想去苏俄学习,去留未定之际,沈玄庐劝其留下,在这里半工半读。到了社里,她感到“既新奇,又刺激”,减去三千青丝,以尼姑形象在这里工作,主要是为社里刻写蜡纸、油印传单。另一厢,俞秀松正要出门,前往厚生铁工厂干活,读书人为何这样卖力气,在于为了以亲力亲为实践美好理想,以结合工人运动改造社会.施存统虽患肺病,仍与戴季陶频频交流时局,阐发政见,戴氏理论造诣,使得施存统频频颔首,对他后来总结工读互助团的经验教训不无裨益。陈望道来到社里,乃是因为戴季陶已被孙中山召唤,即将赴穗,因此要他来接替。

建党就要有个党纲,大家把这件事交给戴季陶来办。党纲边讨论边修改边起草,戴季陶起草完《中国共产党党纲》之后,有人加了一条硬杠:“共产党员不做资产阶级政府的官吏,不加入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对此,戴季陶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而后独自关门垂泪,他总算明白了,共产党与他心中想的并不是一回事儿,要照这么走下去,共产党也不会与政府合作,走议会的合法夺权道路。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40连载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三章 1

185-19020255 23  

 

[ 点击数:23]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中科投资版权所有   电话: 01064920113    京ICP备2024062504号-1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