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26连载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第 15 节续 115-118页2025年2月 21 日 针对胡适的观点,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宣布“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他指出: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是交相为用的”,研究问题必须有主义作指导。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而要有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因此,谈主义是必要的。不宣传主义,没有多数人参加,不管你怎样“研究”,社会问题永远也没有解决的希望。另一方面,“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而“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 针对胡适的改良主义主张,李大钊阐明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抨击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造方案,指出对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的社会,“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庭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他强调阶级斗争学说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要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进行阶级斗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中国需要不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不需要革命的论争。进步青年支持李大钊的观点,赞同胡适或有类似观点的人也不少。在论争中,李大钊和各地马克思主义者依据他们的认识水平,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需要,阐述了对中国社会进行一次彻底革命的必要性。后北京政府以传布“马尔格时主义”的罪名封禁《每周评论》,“问题与主义”之争随之结束。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中共的诞生造了个产房。当时,Karl Marx有几种译法,译为马克思、马克斯、马格斯、马客士、马克司等,《每周评论》刊登的为数不多的马克思著作译介文章没有使用过“马尔格时”译名。戴季陶的文章说明:《每周评论》1919年8月24日的被封闭,并非仅因刊载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字,而是同该刊若干编者研究、传布“马尔格时主义”的有组织行动有关。 大体可以确定:1918年,李大钊与高一涵等发起组织研究马克思主义团体。因为当时马克思有译为“马尔格时”,与马尔萨士音相近,所以团体定名为“马尔格士学说研究会”,以便在必要时对警厅机构说这个团体是研究人口论的,而非研究共产主义的。 1961年日本出版的7卷本《中国共产党史》说:1918年以北大教授李大钊为领导者,在该校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又说李大钊“作为一个末等的教授,势力不大,但由于他默默埋头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终于同学生创立了上述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然而仅知该会成立于1918年春,尚不能准确予以判定。” 罗章龙说:按照高一涵的说法,“五四前不到半年,守常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会。我们不是用马克思,而是用马尔克斯这个名字,为的是欺骗警察。他们回去报告,上司一听研究马尔萨斯(与马尔克斯相混),认为这是研究人口论的,也就不来干涉了,这个学会,先是公开的;后来就秘密起来。” 有研究者认为,1918年,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多少了解,不可能在那年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李大钊那时的思想只能是堆积,进化论、调和论、互助论、唯能论、民粹主义、民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及康德、尼采、柏格森哲学对他都有影响,还没有确立终生不渝的信仰。李大钊尚且如此,遑论其他人。 在北大兼容并包的自由宽松氛围中,讨论某种学说而组织学会的发起者未必是学说的信仰者,不要求加入者必须拥护某种学说,更不强迫参加者改变信仰。1918年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未正式注册,是几个人研讨马克思主义不时聚在一起,参加人员、活动时间、组织形式可能都不固定,并非正式的学会。 张国焘1820年1月在上海访晤孙中山时,孙中山问:听说你喜欢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孙中山说,社会主义的派别很多,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其中的一派,他在欧洲时与社会主义各派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对各派的理论也研究过,参酌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的精华,顾及中国国情,创立三民主义。 孙中山主张师马克思之意,不用马克思之法,用和平手段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他指出:“国民党对于民生主义,定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平均地权;第二个是节制资本。只要照这两个办法,便可以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防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看看,从孙中山到戴季陶,都曾经研究过马克思主义,且不说他们与李大钊的研究孰先孰后,而是他们的研究与李大钊的出发点与着眼点不同,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也就高下立见了。 《58人》:中国共产党的缘起-26连载 作 者:冯精志 吴晓平 第一章 第 15 节续 115-118页2025年2月 21 日 |